陸客不來,相關旅遊業者該何去何從?觀光局補助3億相關業者,是杯水車薪?
對國旅業者會造成衝擊?95%的台灣人喜歡自由行趴趴走看風景吃美食...逛街。
我們的旅行方式僅限於此?在地小旅行,生態旅遊是國內旅遊未來的發展趨勢。
台灣擁有多元文化與豐富多彩的生態,值得國人好好來探索台灣的美好。
“緩島”慢活慢食是認識在地文化的好方法。今晚8點請收看公視/南部來開講節目,
一起來探討生態旅行所帶來不同的視野觀點與旅行的收穫樂趣。
陸客不來,相關旅遊業者該何去何從?觀光局補助3億相關業者,是杯水車薪?
對國旅業者會造成衝擊?95%的台灣人喜歡自由行趴趴走看風景吃美食...逛街。
我們的旅行方式僅限於此?在地小旅行,生態旅遊是國內旅遊未來的發展趨勢。
台灣擁有多元文化與豐富多彩的生態,值得國人好好來探索台灣的美好。
“緩島”慢活慢食是認識在地文化的好方法。今晚8點請收看公視/南部來開講節目,
一起來探討生態旅行所帶來不同的視野觀點與旅行的收穫樂趣。
從事旅行服務業的朋友們,看看會讓你噴鼻血,笑痛肚子的內容。
千其百怪,要花時間看一下喔!
你的名字【明正尋找明正國小】。
我在高雄前鎮區找到明正國小,真讓人開心有一種莫名的感動與興奮。
孩童時期對自己的名字有些微詞像菜市場名字一般普通,別的同學的名字念起來卻有瓊瑤般的詩意與浪漫。
如:男主角;楚濂、秦漢、秦祥林...女主角;甄珍、胡茵夢、林青霞...等男的帥,女的美。
原來少年不知愁知味,只想單相思...哈哈哈太文青了。
今日尋訪明正國小,一得喜悅上心頭。
透過網路搜尋原來台灣有三所明正國小( 高雄/前鎮 、彰化/秀水、 台中/東勢)太開心了,與大家分享。
宜蘭人特有的性格顯示在對公共議題的發想,津梅木棧橋是最好的例仔之一。
宜蘭人很幸運也很有福氣,謝謝黃聲遠建築師及田中央建築事務所團隊。
津梅木棧橋橫跨宜蘭河兩端,連結宜蘭市與員山鄉。
創造出人與橋一體的共生態度。慢活,悠閒,享受屬於自己私密空間的場域。
台北大城市下的橋樑,誰能創造出這樣的生活空間感呢?台北橋、華江橋或是中正橋?
資料分享: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walkingtour.tw/
【你們的通勤路上有愛嗎?】
上回跟著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資深規劃師白宗弘老師走訪宜蘭時,認識了一條有故事的橋。
沖天的鋼架依附於車水馬龍的慶和橋體,鋪上木板、圍上格柵,綠色植栽垂掛,從河岸邊一眼就會發現這條獨樹一幟的津梅木棧道,連接了宜蘭河的兩端。
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個對行人、自行車用戶安全的方式,從宜蘭舊城西區通往河的對岸,田中央團隊發現這件事情,開始思考如何改善,這條美觀實用兼具的人行棧道就此誕生,建築師體貼的心意,可說是一條因愛而生的通道也不為過,值得好好珍惜。
想知道更多田中央在宜蘭的愛的故事,就不要錯過12月份的田中央導覽!
PS:你的通勤路上也有愛嗎?請跟我們分享 <3
12/10(六)1000-1200 白宗弘、王士芳
《建築與公共建設(一):宜蘭田中央的人文建築哲學 》
網址:http://www.taipei-walkingtour.tw/t-tours183
12/10(六)1400-1700 白宗弘、王士芳
《公共建築與都市規劃(二):宜蘭舊城再生 》
網址:http://www.taipei-walkingtour.tw/t-tours188
**宜蘭上下午場不同路線**
▌聽建築師說津梅棧道
https://goo.gl/OE3tRr
===========================
建築越界─參與台北的未來想像
活動網址:http://www.taipei-walkingtour.tw/architecturev2
11/12(六)1000-1200 《建築與歷史聚落:入寶藏巖不空手回》林芳正
11/26(六)1400-1600 《建築與性別設計:大稻埕的性別與空間之旅》殷寶寧
12/10(六)1000-1200《建築與公共建設(一):宜蘭田中央的人文建築哲學 》白宗弘、王士芳
12/10(六)1400-1700《公共建築與都市規劃(二):宜蘭舊城再生 》白宗弘、王士芳
司馬庫斯部落因為堅持設小學,違反水土保持,每年要被罰六萬元。前幾日獲知此新聞,我就一肚子火。
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司馬庫斯以共生出名,一直在實行類似社會主義土地財產共有的理想。凡部落出生的孩子,從小上學到就讀大學,學雜費和生活費全由部落贊助。只是部落位處偏遠的中海拔山區,過去並未設立小學。以前的孩子,每星期一還得辛苦跋涉四小時,到對面山區的新光小學寄宿,星期五才回到部落。1995年產業道路雖通車,但山路顛簸,路程遙遠,天候不好時,危險性更高,難以解決通學的麻煩。
有此切身之痛,部落長老一直期盼在部落設立小學,讓孩子從小對家園認同,同時承傳部落文化、維繫家庭生活的親情。他們跟縣府教育局溝通,幾經抗爭,好不容易獲得新光國小司馬庫斯分班的設立。縣府原本也欲主導學校的興建地點,但族人基於部落文化的教育自主,拒絕了這個倡議。為了使學校土地產權歸部落所有,部落的人才捐地興學,不料卻蒙上觸法的危險。
但他們還是選擇寧可被罰,也不願意放棄小學的興建。族人以漂流木與石板興建校舍,一磚一木都來自部落的胼手胝足搭建而成。此後部落的孩子,都可在此安心讀書,從村子出發,不到五分鐘就能走進學校。從頭參與興建教室的拉呼伊,跟我介紹這間像誠品書店的小學,表情充滿感懷和驕傲。那是一種覺得自己的族群終於有了小小火苗,繼續承傳的的安心和滿足。
二十多年前,我初次走訪,從宜蘭翻山來到部落,那時拉呼伊才是小學生,在遙遠對面的新光寄宿,部落只有幾位壯年和老人在山林工作。我可以了解拉呼伊那種渴望,不希望自己孩子跟他一樣,每星期的第一天,總要相擁泣別。
目前小學聘有兩位專業老師,主要教授傳統技藝、泰雅族語和文化傳承等課程。孩子們從小學畢業後,都會下山繼續讀書。部落的人在竹東還購置一棟宿舍,提供出遠門到山下就讀國高中的孩子住宿,並聘請舍監加以管理。週五晚上,再用專車把孩子載回部落,參與教會青少年的聚會,以及為旅客進行導覽服務。
他們希望,孩子都能參與司馬庫斯的一切,日後學成回鄉,接續部落未來的永續發展。他們的孩子對部落的向心力也特別強,我認識一位在新竹女中讀書的Yagu,平常通信時即告知,將來一定會回到山上貢獻服務。
我寫這些是想告知外面,司馬庫斯是一個相當特殊的地方,當我們用山下的制度扼阻他們,迫使他們遵守法令,其實是相當缺乏人性的。或許現有的規範是對的,但並未考量個別區域地理環境和歷史的時空因素。他們就地在山區,摸索出這等無奈的興學方式,委實應以特殊個案視之。後來我去信探問罰款一事,主因是沒有申請簡易水土保持計劃書,後來部落也沒有去繳罰金。
當台灣許多存在數十年的偏鄉小學,逐一面臨廢棄的命運,司馬庫斯反其道,傾心以部落的力量,為十幾個小孩創辦小學。如是美善,該頌揚都來不及了,怎麼會不顧情理貿然阻礙?這是一個極端僵硬的法規,希望日後不會繼續有類似的罰款。傳出去,真會貽笑大方。
分享來源:http://www.outdoorsfun.org.tw/
朋友們好:
誠摯地邀請您參加十一月五日星期六傍晚由新北市農業局及深坑區農會主辦,出去玩協會茶山志工隊承辦的炮子崙農夫市集體驗推廣活動系列第十二個體驗活動,一起來聽梁皆得導演演講介紹美麗的茶山與紀錄片老鷹想飛的故事,演講完梁導將立刻親自帶大家走訪這美麗的炮子崙小山村。除此之外,還能和梁導一起在伴山農莊享用美味的晚餐。這一系列的活動從六月開辦以來一直超受歡迎,由於內容非常多元,挖筍、割稻、製茶樣樣來,讓大家深刻地感受到深坑茶山農業的豐富,這次特別請到梁皆得導演,不但有演講,更親自導覽,還能一起用餐聊聊天,這麼難得的機會,朋友們一定要把握,提醒大家報名手腳一定要快啊。
這次活動體力需求普通,適合國小五年級以上的朋友參加,名額有限只有28個,歡迎大家呼朋引伴來參加。詳細活動訊息及報名方式請參閱附件的活動eDM。
一位永遠屬於山裡的獵人 .
哈卡巴里斯部落/南澳.泰雅勇士 . 哈勇桑
北投不是只有溫泉、圖書館與寶可夢(抓寶),還有陳明章與他的月琴民謠。
呼朋引伴來北投,聽民謠。
[越是試著忘記,越是記得深刻。] ------宮崎駿[天空之城]
颱風夜裡聽小娟吟唱日本動漫大師宮崎駿的天空之城,有一種溫暖與安定....。
獻給親愛的朋友們,願一切都平安。
[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
當陪妳的人要下車時,既使不捨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 -------宮崎駿[神隱少女]
沒有妳陪,我會很勇敢繼續往前走。擦乾眼淚,隨風飄散吧!
[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確;不管多麼崎嶇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宮崎駿
代轉寄學妹文章
電影"會"女人心事
女…女嬰、女兒、女孩、女人…婦女,一個身份,不同階段的不斷轉變,而我們是否還認得自己?感受得到自己的眼淚,聽得到自己的聲音,「您」還能擁抱得了自己?
女人的故事,在家、在母女、在伴侶、在情愛間,關係拉扯著,淚只能往心裡流,有很多的心事,找不到梳理的出口。
電影是每一段生命樣態的顯現,裡頭也可能交織著我們的故事、感覺、感受、情緒、淚水。
十月,讓我們一起來看電影,聊女人心事吧!
10月10日(星期一),pm13:30-16:30
「喜福會」:敘述四對母女,從早期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亂時局,到現代的美國舊金山,因乖舛的命運捉弄,交織出四個家庭、兩代母女間,悲喜交錯、命運相連的一生。喜福會 深刻地闡釋中國人特有的兩代親情糾結,母親將自己的不幸化為對女兒深切的期許,女兒背負母親的夢想在扭扎中成長…。
10月17日(星期一),pm13:30-16:30
「犀利人妻 最終回」:延續電視版裡的故事,在四年後,女人是該選擇「前夫」再續緣,或是接受支持她的「男友」,戴上戒指,再組一個家庭。愛,容易,然,進入婚姻,容易?女人,該如何面對她的下一步?
10月24日(星期一),pm13:30-16:30
「麥迪遜之橋」:在婚姻平凡的生活裡,一個雲遊四海的攝影師,進入了他們的村落,在相逢接觸的歷程中,女人早已沉浮的情愛開始閃動,而在「愛人」與「家人」間,她得做出決定,從而看到女人的「安然」。
10月31日(星期一),pm13:30-16:30
「女人出走」:鋼琴演奏家,因目睹深愛15年的同居人外遇,使而決定從美好的生活中逃離,拋棄下生活中的一切,隱姓埋名,流浪他鄉,試圖尋找自己、解放自己,進而了結生命中的困結…。
-----------------------------------------------------------------------------------------------
報名表:
姓名
手機號碼:
工作/職稱:
報名那一場電影會:
參加的想法與期待:
費用:採自由給付(課堂價值由您來決定,並於當日付出既可)
聯絡電話:0931-826-972
報名表,請寄至 chloe9003044@yahoo.com.tw(可分開報名,也可以四堂課一起報名)
活動地點:覺解心理諮商所(屏東縣林邊鄉光林村信義路14-3號,林邊火車站後方)
邀請對象:對各部電影感興趣,想一起來聊心事者
額滿人數:25人
帶領人:陳念青 諮商心理師
任 職:覺解心理諮商所
學 歷: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畢業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畢業
南台工商專校工業工程與管理科畢業
證 照:
98年第二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心理師
94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社會工作師
婚與不婚誰說了算...婚與不婚我們準備好了?
別傷腦筋,去看電影吧!
吳念真,果真是台灣最會講故事的歐吉桑,讓人流露真情,聽見大時代下小人物的點滴生活故事。
【知識不應只是謀取生財的工具,知識是可以奉獻,知識是可以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反對國家公園登山活動安全管理條例草案、臺中市、南投縣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的不合理登山管制與罰則
分享來源:http://join.gov.tw/idea/detail/9cf2c5aa-2134-4b7e-b312-8bee4bf53fb9
尚須1283個附議
已附議:3717
附議期限倒數
27天
提議階段
2016-08-10
已完成提案
檢核階段
2016-08-17
檢核通過
附議階段
附議中
回應階段
最近因為登山意外事故搜救問題,讓政府開始注意登山活動的管理,但是在制定管理辦法時,卻忽視本土登山文化脈絡與登山者在野外的真實處境,全然以「浪費國家搜救資源」的思維看待登山意外。雖然有些登山意外是人為不當處置導致,但是登山意外事件通常還是有多重因素如:天候、落石、溪水暴漲、動物攻擊等無法控制的自然因素引發,所以許多的登山者是在了解野外風險的情況下,努力將自已的體能、裝備、技術與知識準備好才步入山林的,也清楚認知自己可能會在無法有外部救援的情況下從事登山,因此對自身及隊員的安全是完全負責的態度。
但是目前我們從時代力量黨團提案之『國家公園登山活動安全管理條例草案』與經台中市議會三讀且已送行政院報核之『臺中市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與南投縣審查的『南投縣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草案』中看到,現在所提出的登山管理政策,根本無法達到降低山難發生的目標,而只在強調由上而下的管制及對人民施以處罰,政令不只是限制野外知能豐富的登山者,更縮限登山活動未來發展的空間,甚至阻礙本土自然文化的深耕。
以「浪費國家搜救資源」看待登山意外,未正視山域救護系統的重要性
登山活動不僅在山地管制時期提供人民接觸自然土地的機會,更保留台灣自然探索精神。當世界趨勢正朝向去尋求人與自然可以和諧共存而鼓勵戶外生活的今日,台灣政策卻欲倒退而行,縮限登山自由,繼續封山管制。
台灣山域面積廣幅,長期以來政府卻沒有針對台灣環境特性建構山域救護系統的發展。城市發生意外可以請救護車、消防隊協助,但是當民眾在山區發生意外了,現在卻被冠上「浪費國家搜救資源」,以此角度看待登山活動,政府就不用正視缺弱的山域救護系統嗎?甚至繼續以限制和處罰的模式,透過縮限登山活動來消極面對。
封閉步道、禁入荒野,限制人民自由
登山活動中除了徒步健行是利用固定步道為多以外,登山的山野探勘、溯溪等多半是在無固定路徑的荒野和溪谷活動,也就是非步道的野地。有時熟悉山區地形的經驗登山者是基於提升登山步道的安全性,才戮力開闢新路線。「禁止自行闢路」的規定等同於禁止人民走進荒野。山域活動政策制定應該需要由原住民、登山者與自然保育團體及主管機關協議入山管理規定。如果為了登山活動安全管理,政策應該建立的是登山行程計畫登記報備系統,而不應該是封閉步道和禁止自闢路徑,並在不明究理的情況下處罰登山者。
個人無法投保登山保險,違反個人登山自由,也罔顧人民基本權
基於憲法第十五條人民生存權的保障及消防法第十六條課予各級消防機關統籌指揮、調度、管制及聯繫救災、救護相關事宜之義務,國家依據憲法及相關法律事實本對人民有救護義務。基於此,即便本條例草案要求保險且原則上以保險金來支付,但如果保險機制不夠完整,「違反基本權保障」之疑慮就會存在。
現行登山保險只有團體保險,個人無法投保,若規定登山要辦理登山強制保險,但是只有多人的登山隊伍可以投保,這不止違反個人登山自由,也罔顧人民基本權。
規定與罰則內容,不會減少山難肇因
領隊具備救護證書是否就一定能減少山難?可有相關研究評估過?若無如何判定這將是對登山安全有效的管制方式?強要領隊具備此等證明並設定罰則意義為何?
關於雪季期間應攜帶的雪攀裝備,除了條文中有部分裝備可能不敷安全之虞外,由於活動的地點區域或類型模式等不盡相同,條文中的裝備是否為必需而一定要攜帶,實也有相當大的爭議。
權責機關
主辦單位 內政部
協辦單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莫蘭蒂颱風強襲恆春半島古道受損,寄望遠方友人一切平安。
分享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268374846515304&set=a.151347118218088.26821.100000284014877&type=3&theater
強颱過境,「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南端道路岀現崩塌
基於安全考量,保留區持續關閉至9/
讓人敬佩的台灣古道學者楊南郡老師,祝福你一路好走
資料來源:http://udn.com/news/story/7314/1922546#prettyPhoto
知名古道專家楊南郡今天清晨辭世,享壽85歲。他用一生的熱情,走遍台灣高山,深諳台灣南島諸語族文化、史蹟遺址、雪霸國家公園登山步道系統等,相關著作等身,是國內重要的史實研究者,也是國寶。
楊南郡的女兒在臉書發布父親過世的消息指出,出生於日本時代的楊南郡,在二次大戰時志願前往日本當少年兵,終戰後在日本奮力求生一年,才搭船回到台灣,國中開始學習中文,之後進入台灣大學外文系就讀。大一時期代表台大,獲得全國武術比賽冠軍。
楊南郡大學畢業後,先後在美軍單位、美國在台協會任職。因愛上登山,陸續登完百岳,也從山林和古道開始,關心台灣的歷史,獲東華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台大授予傑出校友。
楊南郡仿日據時期學者鳥居龍和伊能嘉矩在台灣遍訪各族原住民部落的「踏查」方式,以報導文學呈現。81歲高齡那年,他完成「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中文譯註本,這也是台灣現存最完整的原住民系譜,對原住民族研究意義重大。
「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是以日文原版為本,與中文譯註文的出版間隔了77年。楊南郡曾說,這本書難以研讀的原因不在文字,而是難在對台灣地理的了解。近代原住民的遷徙路徑迂迴,如果不是對台灣高山地區有通盤的了解,根本無從理解書中珍貴的訪談內容。
為了翻譯、註解這本書,楊南郡過著「上山踏查、下山譯註」的日子。每天從清晨三、四點起床工作到天黑。
楊南郡還與妻子徐如林,30、40年來走遍台灣高山,踏查1914年開鑿、橫貫台灣的「合歡越嶺道」,夫婦倆合力完成的新書「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揭露台灣山河的壯麗。該書出版後,楊南郡才完成癌症手術,就親自參與新書發表會。
大台北地區最大的蔬果漁產運銷地方(中央市場),民國63至今已經走過50幾年甲子,明年9月將原地拆建。
中央市場提供大台北人一日所需的日常生活食物,伴隨著台北人多少個餐桌歲月。
龐雜的社會體係日復一日運作,而各行各業人們也在自己的職場崗位上謀生討生活,多元性的社會體制,迷樣的人生。
台北城市適合我們好好認識牠,散步走在擁擠熱情又有點陌生的城市裡,去探索。
零晨5點時分台北夜未眠,我在中央市場台北漁產運銷(股)公司,體驗生活的熱力,大台北人一天的活力來源在這開始...
大台北地區最熱鬧最人聲鼎沸的地方,我在台北漁產運銷(股)公司(華中橋下/中央市場),體驗最直接最真切的市民生活一天。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45912902219083&set=a.107810382696006.13417.100004011348477&type=3&theater
在每一個可以改變歷史的時刻》新書分享會
有人在青春期反抗,有人在熟年期反抗,有人一輩子從不反
有人卻無時無刻、拚了老命和一切對抗!
他們施展著時間的鍊金術,讓歷史悄然改變!
時間:103年11月22日(六)15:00
地點:誠品信義旗艦店3樓 Forum(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
主講:小野(本書作者)X 范雲(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主持:許悔之(有鹿文化總編輯暨總經理)
【體驗農家樂】今日豔陽高照紫外線破表,大暑剛過正是金黃稻米收割之季。
清晨4:30起床點天剛微亮,我與一群朋友從中和開車飛奔,7點時刻到達雙溪/泰平里料角坑阿丹姐家。
老農夫早已就緒下田割稻,雙溪/泰平一帶(料角坑、保成坑、後寮坑..)早年先民依山勢拓墾築水圳種水稻,泰平一帶有非常多保存良好的水梯田與一部份還在運作的水圳。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農夫辛勤種稻餵養一家人,米食對現在人而言只是三餐中溫飽的餐食之一。
卻少有人親身體驗農夫在豔陽下揮汗淋漓的辛苦。
記得小時候在蘇澳馬賽老家與父職們一起下田插秧割稻的場景印象深刻,那是童年充滿農家樂有趣的畫面。
【割稻飯吃五頓,米苔目當點心】今天下田再次體驗手工割稻的辛苦,心中充滿感恩之心。
大地之母餵養辛勞勤奮的人們,友善的耕作,有善的環境在這個世代繼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