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社區營造 (47)
- Aug 28 Fri 2020 16:02
在地旅行【霧台秘境尋寶】
- Sep 16 Sun 2018 16:34
藝術很有事第29集 :【再見鄭問】專輯
公視-藝術很有事節目,連續三集以專輯來紀錄鄭問漫畫一生。
向大師致敬......
- Sep 16 Sun 2018 16:32
藝術很有事第20集:深邃美麗的鄭問
- May 02 Wed 2018 23:53
與蝙蝠共處一室的女生—遠足農場
食農教育暨農村產業體驗活動
《與蝙蝠共處一室的女生—遠足農場)
車子在陽金公路的山路上左拐右繞後,走路爬上ㄧ段坡地,
終於看見傳說中與蝙蝠住在一起80年次的青農主人—陳琬婷
話說遠足農場是陳琬婷的爺爺所留下來的土地,農場隔壁是另一戶人家的民宅,因其他原因轉售給遠足農場。
民宅屋內尚未裝修,陳琬婷卻無意中發現,一樓天花板上住著一群台灣體型最大的食蟲類蝙蝠(葉鼻蝠)。
故事就這樣發生了,農場主人不但沒有敢走蝙蝠,還加以研究與保護。
七年時間數量增加至300多隻,人與生物之間和諧共處。
蝙蝠傍晚外出吃農場上的害蟲,而農場主人為了讓生態系統更好,種植無毒的金山地瓜。
聽陳琬婷描述這裡生態越來越好,有山羌、山豬常來農場逛大街。
青農返鄉為了讓土地環境更好,她們很努力經營農場。
這是經典農村三生(生活、三產、生態)共榮的案例,謝謝您們守護美好的環境。
20180502 新北市/金山區 - 遠足農場
- May 02 Wed 2018 23:48
終日與蚯蚓為舞的男人—坵隱農場
食農教育暨農村產業體驗活動
《終日與蚯蚓為舞的男人—坵隱農場》
妳我很難想像以養蚯蚓所產生的便便,可以變黃金?
農場主人—王廷宏一ㄧ為我們導讀,他如何利用蚯蚓所產生的便便當成有機土、種菜養雞。
雞所產生的蛋,透過DIY動手將雞蛋打入(蛋捲機)內,不到5分鐘熟蛋捲完成了,真好吃。
新北市有近30個有善的農場,每一個農場皆有特色與故事,
重點是有很多(青農,45歲以下)返鄉投入人力、資金成本,
為自己找出路,為台灣帶來更多更有善的農業創造與力量。
不起眼的蚯蚓,「蚓藏食力、生生不息」。
大自然裡果然引藏很多生命密碼,等待有緣人發掘。
20180502 新北市/金山區-蚯隱農場
- May 02 Wed 2018 18:00
食農教育暨農村產業體驗活動
食農教育暨農村產業體驗活動
《養蜂人家—-牧蜂農莊》
全世界有2/3的植物花、果都需要蜜蜂來授粉。
當經濟快速發展農藥過於氾濫使用時,人類好朋友(小蜜蜂🐝)因工作採蜜而毒死的時後,我們的糧食怎麼辦?
養蜂人家隨著不同季節南征北討,到處放蜂採蜜。
養蜂人與菜農或果農之間,存在著緊密關係。
菜農與果農需要養蜂人家放蜂採蜜,而養蜂人家需要確保採蜜的花是乾淨無毒的。
市場上到處充斥著假蜂蜜,養蜂主人(簡先生)拉高嗓門為我們導讀養蜂的過程和蜂的一生,與如何辨認真假蜂蜜。
蜂蜜是極高的農特產品,養生又美顏,自古皆然。台灣小農在這個年代已經必須多角化經營為休閒農場,為自己的農產品努力推銷。牧蜂農莊有提供預約導讀,午餐與DIY套裝行程,歡迎民眾一起參與、體驗為台灣的小農加油。
20180502 新北市/三芝區-牧蜂農莊
- Apr 26 Thu 2018 15:10
20180426 深坑-伴山農場
20180426 深坑-伴山農場
食農教育暨農村產業體驗活動—伴山農場
農村、漫遊、樂活、體驗活動、小旅行。
- Apr 26 Thu 2018 15:04
食農教育暨農村產業體驗活動(平溪區)
食農教育暨農村產業體驗活動(平溪區)
赤腳踩走在農田裡的周大哥,以有善無毒來耕作蔬菜與水果。
現在是珠蔥盛產期,青翠又健康。田裡還有紅蘿蔔、筧菜、西洋芹、丹蔘、原生山藥...有善的土地,蟲鳴鳥叫蝴蝶飛。
當農業可以轉型,當達人農夫可以站在第一線面對消費者,當大家都重視食品安全時,當農村的產業可以結合休閑娛樂時。
這是一件值得去推廣的好事,大家一起來玩農家樂吧!
20180426 平溪區
- Apr 26 Thu 2018 14:57
食農教育暨農村產業體驗活動
食農教育暨農村產業體驗活動(平溪區)
旅遊可以結合農村產業體驗活動,好的環境,有善的土地,專業的農夫達人。
為台灣農村找出路,為旅行行程增加豐富度。
20180426 新北市平溪區平溪國小東勢分校。
(平溪國小假日學校/農會生態環境教育館)
- Apr 26 Thu 2018 14:55
新北市/平溪區食農教育暨農村產業體驗活動
新北市/平溪區食農教育暨農村產業體驗活動
三生農村、漫活體驗小旅行。
- May 11 Thu 2017 09:11
【新北】跟著農夫下田去-泰平搓草體驗小旅行 1日遊
資料分享來源:http://www.lamigo.com.tw/eWeb/GO/L_GO_Type.asp?iSUB_CD=GO&STYLE_TP=1&TWFG=N&iMGRUP_CD=TPH1Y
- Nov 21 Mon 2016 09:45
台24線上的霧台鄉/大武部落的好產品
台24線上的霧台鄉/大武部落的好產品有感人的故事,值得推薦給大家。
霧台大武部落山當歸產品 預購單
- Sep 21 Wed 2016 17:19
鐵馬乘風 水岸穿梭 ---劉憲宗建築師
- Jul 21 Thu 2016 19:57
南方部落美食館─原住民風味餐、下午茶
資料來源http://l50740.pixnet.net/blog/post/46419814
【屏東牡丹】南方部落美食館─原住民風味餐、下午茶
南方部落美食館位於屏東縣牡丹鄉公所所在地的石門村,約於199縣道26.7公里左右處(離我未來的車城民宿基地199縣道37K,距離只有10公里左右)。牡丹鄉境內除了旭海有少部分阿美族人居住外,其餘幾乎都是排灣族原住民居住的領域。景點除延伸四重溪溫泉區外,鄉境包括:石門古戰場紀念公園、牡丹水庫、東源部落水上草原、哭泣湖自然生態園區、東源森林遊樂區、旭海大草原、牡丹灣、阿郎壹古道。
我寫的文章,請按:
- Jul 21 Thu 2016 11:26
「部落的未來之道」:2016 社企流草地學院 回家的路好遠——宜蘭南澳鄉東岳部落
大家一起來體驗原住民的文化
資料來源:http://www.accupass.com/go/grasschool2016
回家的路好遠——宜蘭南澳鄉東岳部落
火車行到伊都,阿末伊都丟,唉唷磅空內。磅空的水伊都,丟丟銅仔伊都,阿末伊都,丟仔伊都滴落來。
古老的閩南歌謠唱的是火車過山洞的畫面,數十年過去,東部子弟回家的路途依然像歌中描述,穿山越嶺,才能回到山的另一邊。
新、舊鐵支路線和蘇花替高架道路在東澳湧泉上空劃出一塊三角地帶,湧泉旁,是1913年日治政府為便於管理,強制從山上遷移至此的「泰雅部落」。
新一代在東岳落戶生根轉眼百年,認得山上舊部落的耆老多已凋零,許多泰雅的作物、祭典和儀式也失傳,部落青年心靈上的回家路,更遠了……
水泥砂石車司機、採礦工作是近年來部落多數青壯年的就業選項。雪隧開通後帶來的觀光人潮沒帶來太多錢潮,對交通與環境的威脅倒是不小......
第一代東岳返鄉青年,從事社區營造工作的「漢聲」,說他有一個夢,他希望:
「讓部落每個年輕人,都能不再離鄉背井,而是留在家鄉經營永續產業;
讓部落的每個孩子,都能認同傳統文化、識得心靈的原鄉。」
於是,今年夏天
社企流與漢聲ㄧ同策劃《「部落的未來之道」:2016 社企流草地學院》
讓你實際進入部落,了解部落困境,並與部落夥伴一起討論出部落的未來之道。
█ㄧ起去《草地學院》
- 活動時間:8/22(一)至 24(三),三天兩夜,將會Homestay在部落中
-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8/15止
- 草地學院熱烈報名價:4800元,含2晚住宿;8/22晚餐、8/23三餐、8/24早、午餐;行程活動
- 活動人數:上限24人,滿20人報名開團。
- 開課地點:宜蘭南澳鄉東岳部落(8/22 13:00東澳火車站集合)
- 在地夥伴:東岳社區發展協會
█每日行程精華
- DAY 1:部落繞一圈,盤點當地資源、回到過去:泰雅部落尋根紀錄片
- DAY 2:訪談傳統領域、獵人練習、部落勞動實務
- DAY 3:海岸探勘、各組創意提案發表
█活動亮點
- 盤點在地觀光與自然資源,調查現有的產業資源,找出在地的潛在優勢。
- 訪談泰雅耆老,拼湊在地生活樣貌;用記憶重劃老部落的「傳統領域」。
- 練習泰雅獵人技能:野菜辨識、野炊、段木香菇採集。
- 參加者需與組員在田野調查後,完成符合當地需求的創新提案。
█社企流草地學院宣言:
沒有華麗的觀光行程,只有真心交陪的在地對話(可能要敞開心房和一直講話)
沒有周延的悉心照顧,只有認真規劃的課程設計(可能要熬夜設計出行動方案)
沒有豐富的學術理論,只有從做中學的實踐精神(可能會發現結果只是一場空)
沒有舒服的室內冷氣,只有返璞歸真的自然環境(可能面臨日曬雨淋蟲咬蚊叮)
█ 注意:主辦單位保留行程、活動內容變更權力
- Jun 22 Wed 2016 11:39
金岳部落 莎韻之鐘
- Jun 08 Wed 2016 11:47
宜蘭田中央的人文建築哲學
都市美學,城市綠廊。被河流環抱的城市最美。
建築與公共建設:宜蘭田中央的人文建築哲學
從1991年北宜高速公路開始動工,直到2006年雪山隧道正式通車,一小時的車程讓宜蘭就像是台北的後花園,來去自如,相信大部分的台北人對宜蘭都不陌生。
田中央建築師事務所在雪隧都還沒通車就在宜蘭深耕,大部分的建築師都不是宜蘭人,卻被吸引而至,20幾年來在宜蘭各處用有限的政府預算,務實但不輕易妥協地完成大大小小的公共建設。
宜蘭火車站對面的丟丟噹森林,對遊客而言,可能是一個純粹去朝聖畫家幾米的景點,其實鐵樹們除了代表宜蘭舊名九芎城外,也肩負將來火車若高架化後,人行通道的使命,聽完後不禁佩服建築師們的深謀遠慮。
事實上,這裡還埋藏了建築師們更深一層的寓意:佔領行動。何謂佔領行動?火車站周邊通常是商業大樓、百貨公司,田中央卻認為應該將空間回歸大眾,進而說服市府將此設計成廣場,希望藉由讓人們「習慣佔領」公共空間,於此玩耍、駐足後,養成公共空間使用意識,有了意識,將來就能夠成為田中央建立更多美好公眾建設的推手。
不若經費充足的台北,宜蘭以長期完整的都市規劃,穩紮穩打建立起城市樣貌,你絕對想像不到,從宜蘭火車站開始一路走往設治紀念館,再到光復光國小,有近乎完善的人本步道,以水竣的脈絡重現都市想像圖。這不是一次性的建設,而是有多少錢、做多少事,在一次又一次的建設計畫中分段慢慢做出來的。
田中央文化長白宗弘,帶我們把足跡踏在從前的護城河,他說,工匠的技藝需要公共建設去傳承;老樹永遠比較貴。聽完他的經驗,我們或許也可以思考,台北的公共建設如何結合文化歷史脈絡,從人本出發?
台北/城市散步 資料來源 http://www.taipei-walkingtour.tw/#!t-tours153/c21fr
- Jun 05 Sun 2016 19:31
安朔部落 阿塱壹紅藜祭草地音樂會
- Jun 03 Fri 2016 16:43
從溪洲部落開啟新的空間想像─專訪吳金鏞 文 /謝宇婷
都市原住民:從溪洲部落開啟新的空間想像─專訪吳金鏞文 /謝宇婷
初夏的午後,吳金鏞老師走在溪洲部落,不分男女老幼,只要看到他就會咧嘴一笑,熱情的打聲招呼。在半開放式的部落廚房裡,他認真的跟部落媽媽請教野菜做法,或是隨處一個巷弄裡有人正在Badaosi(阿美語,意旨戶外的吃喝聚會),都會立刻招呼他:「金鏞,來來來,跟我們一起吃!」原來,是阿美族人的熱情大方,讓金鏞老師來溪洲部落,一待就是八年。
比起本名金鏞,豪爽的性格跟笑聲,「大俠」這個稱號,顯得更適當。擁有加州柏克萊大學的建築碩士、台大城鄉所博士等頭銜,大俠在乎的不只是建築本身的技術跟美感,而是房屋如何成為人安身立命的家園。
「好的建築規劃,應該是讓硬體空間提供機會,創造、延續好的社會關係。」大俠認真的說。房子應該是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而不是讓人去遷就房子。但大部分時候,我們似乎都忘了這點,而讓政府、建商跟建築師替我們做了決定。
自己的房子自己蓋
新店溪畔的溪洲部落,大概是少見的特例。由花東的阿美族人組成,大多是六七零年代在原鄉生活不易,而來到都市討生活。無力負擔高價房租,他們在都市的邊緣,運用工地材料,徒手建造自己的家園,形成少見的都會區原住民聚落。但違章建築缺乏一般的水電設施,相對簡陋。後來更因為溪州部落位在新店溪行水區,政府為了行水安全,在2007年下令拆遷,不願搬走的居民因此開始一連串的抗爭。
2008年下半,抗爭還在進行,當時就讀台大城鄉所博士班的大俠,因為一堂課「環境規劃與設計」開始進駐溪州部落,跟著日本籍的客座教授延藤安鴻,共同思考溪洲部落的未來。經過多次協商,族人、建築專業者跟政府,總算在現有法規中摸索出一個解決方案,讓溪洲部落可以安穩地待在熟悉的新店溪畔。
首先,是原住民生活專用區的設立,認可都市原住民的文化,讓他們在都市也能保留獨特的生活方式。接著是協調水利部門,讓架高的堤坊不只擋水,還填高成一片空地,讓居民能就近搬入。而且考量到溪洲族人的財力,還說服政府補助建造社會住宅,讓族人入住。
特別的是,溪洲部落的社會住宅,不只是政府統一建造,還納入居民共同參與設計,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像是原本對門而居的姊妹兩家,以及Badaosi一定要的公共空間等。
我問大俠,「那要是不符合未來居住者的需求呢?」
「那就改啊!房子是人住的,又不是不能動。」大俠不假思索的回答。
是啊,雖然房子是鋼筋混凝土,看似堅固不動,但人的生活習慣跟想法與時俱進,誰說不能更動呢?
空間決定生活
人跟土地的黏著,畢竟還是來自關係的建立,而空間的規劃,就該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更自然融洽不是嗎?但在都會區裡,公共空間跟私人領域是那麼涇渭分明,大馬路上人車匆匆而過,連大樓社區的草坪都是觀賞多於實際使用,人們可擁有的,是少得可憐的室內空間。生命力,被框限在三房一廳,很壓抑。
可在溪洲,部落緊密的人際關係,讓家家戶戶彼此熟識。每天下班回家,搬張板凳,坐在家門前跟鄰居一起吃晚餐,Badaosi不是偶爾的盛宴,是生活的日常。大俠暢快地說,「你看,現在哪有人每天跟鄰居吃飯?但他們就是這樣,天天開趴,而且還好幾攤。」
也許除了健身房游泳池,一個社區更需要的,是讓居民互動的場合跟機會。不只是中秋節烤肉、中元節拜拜,而是平日的往來互動。這才能讓Community一字,從地理空間上鄰近的社區,成為心理上貼近的社群。住屋,不只是人吃飯睡覺的歇息處,更是有歸屬感的家園。
離開溪洲部落前,跟還在Badaosi的族人揮揮手說再見,忽然想起千百年前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時發的宏願:「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如今,居住正義人人朗朗上口,高房價卻依然讓人嘆息,許多人能有一棲身之處就已滿足,何況要求居住品質。但也許,大俠跟溪洲族人的故事,可以讓我們對生活空間,有更多不同的想像跟期待。
推薦溪洲部落好活動:
食菜好工作室-每周六晚上在溪州的野菜教室https://www.facebook.com/abofoodiesign/?fref=ts
食養城市,人文農創-台大的跨領域課程,將溪洲納入教學的田野範圍。
http://ntuhacreating.wix.com/hfcc
資料來源:http://www.taipei-walkingtour.tw/#!record58/c1w3n
- Jun 03 Fri 2016 11:05
金岳社區 藤編
部落耆老說………
從小就開始學習【籐鍽】
至今仍作為生活的一部分
所有的製作過程,從取藤,到初步的繞十字,到最後的收尾,以及裝腳,處處都能體現一代傳一代的精神,我們有所領悟也能體會耆老的堅持...就是為了不讓文化失傳。
我們把藤編結合染布作為一個構想,保留傳統編法並創新,希望未來繼續努力!
Lokah!!!
想要了解更多諮訊歡迎詢問
https://www.facebook.com/309971925703730/photos/a.310126295688293.76812.309971925703730/1199779546722959/?type=3&the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