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都市原住民:從溪洲部落開啟新的空間想像─專訪吳金鏞文 /謝宇婷

初夏的午後,吳金鏞老師走在溪洲部落,不分男女老幼,只要看到他就會咧嘴一笑,熱情的打聲招呼。在半開放式的部落廚房裡,他認真的跟部落媽媽請教野菜做法,或是隨處一個巷弄裡有人正在Badaosi(阿美語,意旨戶外的吃喝聚會),都會立刻招呼他:「金鏞,來來來,跟我們一起吃!」原來,是阿美族人的熱情大方,讓金鏞老師來溪部落,一待就是八年。

         

比起本名金鏞,豪爽的性格跟笑聲,「大俠」這個稱號,顯得更適當。擁有加州柏克萊大學的建築碩士、台大城鄉所博士等頭銜,大俠在乎的不只是建築本身的技術跟美感,而是房屋如何成為人安身立命的家園。

 

「好的建築規劃,應該是讓硬體空間提供機會,創造、延續好的社會關係。」大俠認真的說。房子應該是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而不是讓人去遷就房子。但大部分時候,我們似乎都忘了這點,而讓政府、建商跟建築師替我們做了決定。

 

 

自己的房子自己蓋

 

新店溪畔的溪部落,大概是少見的特例。由花東的阿美族人組成,大多是六七零年代在原鄉生活不易,而來到都市討生活。無力負擔高價房租,他們在都市的邊緣,運用工地材料,徒手建造自己的家園,形成少見的都會區原住民聚落。但違章建築缺乏一般的水電設施,相對簡陋。後來更因為溪州部落位在新店溪行水區,政府為了行水安全,在2007年下令拆遷,不願搬走的居民因此開始一連串的抗爭。

 

2008年下半,抗爭還在進行,當時就讀台大城鄉所博士班的大俠,因為一堂課「環境規劃與設計」開始進駐溪州部落,跟著日本籍的客座教授延藤安鴻,共同思考溪部落的未來。經過多次協商,族人、建築專業者跟政府,總算在現有法規中摸索出一個解決方案,讓溪部落可以安穩地待在熟悉的新店溪畔。

 

首先,是原住民生活專用區的設立,認可都市原住民的文化,讓他們在都市也能保留獨特的生活方式。接著是協調水利部門,讓架高的堤坊不只擋水,還填高成一片空地,讓居民能就近搬入。而且考量到溪族人的財力,還說服政府補助建造社會住宅,讓族人入住。

特別的是,溪部落的社會住宅,不只是政府統一建造,還納入居民共同參與設計,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像是原本對門而居的姊妹兩家,以及Badaosi一定要的公共空間等。

 

我問大俠,「那要是不符合未來居住者的需求呢?」

「那就改啊!房子是人住的,又不是不能動。」大俠不假思索的回答。

是啊,雖然房子是鋼筋混凝土,看似堅固不動,但人的生活習慣跟想法與時俱進,誰說不能更動呢?

 

 

空間決定生活

 

人跟土地的黏著,畢竟還是來自關係的建立,而空間的規劃,就該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更自然融洽不是嗎?但在都會區裡,公共空間跟私人領域是那麼涇渭分明,大馬路上人車匆匆而過,連大樓社區的草坪都是觀賞多於實際使用,人們可擁有的,是少得可憐的室內空間。生命力,被框限在三房一廳,很壓抑。

 

可在溪,部落緊密的人際關係,讓家家戶戶彼此熟識。每天下班回家,搬張板凳,坐在家門前跟鄰居一起吃晚餐,Badaosi不是偶爾的盛宴,是生活的日常。大俠暢快地說,「你看,現在哪有人每天跟鄰居吃飯?但他們就是這樣,天天開趴,而且還好幾攤。」

 

 

也許除了健身房游泳池,一個社區更需要的,是讓居民互動的場合跟機會。不只是中秋節烤肉、中元節拜拜,而是平日的往來互動。這才能讓Community一字,從地理空間上鄰近的社區,成為心理上貼近的社群。住屋,不只是人吃飯睡覺的歇息處,更是有歸屬感的家園。

 

離開溪部落前,跟還在Badaosi的族人揮揮手說再見,忽然想起千百年前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時發的宏願:「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如今,居住正義人人朗朗上口,高房價卻依然讓人嘆息,許多人能有一棲身之處就已滿足,何況要求居住品質。但也許,大俠跟溪族人的故事,可以讓我們對生活空間,有更多不同的想像跟期待。

 

 

推薦溪部落好活動:

食菜好工作室-每周六晚上在溪州的野菜教室https://www.facebook.com/abofoodiesign/?fref=ts

 

食養城市,人文農創-台大的跨領域課程,將溪納入教學的田野範圍。

http://ntuhacreating.wix.com/hfcc

 

 

資料來源:http://www.taipei-walkingtour.tw/#!record58/c1w3n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都市原住民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正 的頭像
    阿正

    跟阿正去旅行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