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用在地美食,排灣族的風味餐。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mingzheng.xu1?ref=ts&fref=ts
享用在地美食,排灣族的風味餐。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mingzheng.xu1?ref=ts&fref=ts
影像~是充滿魔法的視覺饗宴,代表一個人以什麼樣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
S3D 新增了一段影片:了解構圖九大重要技巧
資料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mingzheng.xu1?fref=ts
相逢,是一場人生命中注定的際遇。
[因是法生果,是法名為緣;若是果未生,何不名非緣。]
Diana是一名攝影師,三年前,她正在街上拍攝一組關於當地流浪漢的照片,卻突然發現其中一個流浪漢,長得非常像她失聯已久的父親。第一時間她不敢過去,而是在旁邊靜靜的看了一會兒。她的父親一直站在街邊,迷茫的看著周圍的一切,經過的路人沒有一個人上前詢問關心,於是她走過去叫了叫父親,但父親沒有反應,有人過來勸她不要去管這個流浪漢,說他已經這個樣子很久了。
看著如今骨瘦如柴的父親,Diana覺得很難過,她的父親曾經也是一個攝影師,Diana開始攝影也是受到父親的影響,她說,她對於父親最後的記憶,就是儘管媽媽不允許,但是爸爸還是會偷偷給她吃最喜歡的小熊軟糖。然而她的父母在她5歲的時候就離婚了,父親也在那年拋下她們母女離開,從那以後,Diana不得不借住在親戚家,也睡過公園和車子裡,即使這樣她還是咬牙挺了過來。
長大以後,她就致力於幫助當地無家可歸的人,為他們拍照、了解他們的故事,幫助他們籌集善款。前幾年,奶奶曾打過電話告訴她,她的父親精神已經出現問題,每天不願吃飯也不願接受治療,所以直到那天在街上遇到父親之前,她甚至都不確定這個人是不是還活著。看到面前這個精神恍惚的流浪漢,她很心痛,她覺得自己不能丟下他不管,於是,她開始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重新建立與父親的關係。
她每天送完孩子上學就會到街上尋找父親,給他買食物,試著和他交談,想要他去醫院接受治療,而父親大部分時間都沒有任何回應,甚至都不肯看她的眼睛。後來她想到用相機記錄下父親每天的生活,她發現鏡頭就像是連結她和父親的紐帶,透過鏡頭去看父親,反而讓她重新思考了很多事情。就這樣,她每天記錄著父親的點滴,無論父親會不會好起來,這些照片都是屬於他們之間的回憶。
直到有一天她找了很多地方也沒看到父親,後來才得知父親突發心臟病被送到了醫院。她說其實這場病反而救了父親,因為這麼多年來父親一直不肯進醫院,導致病情一直惡化,而這次終於可以接受治療了。通過治療,Diana的父親精神越來越好,也願意開口說話和Diana交談了,父親出院以後也回到了正常人的生活。
現在,他們正在一點一點努力修復父女之間的關係,他們會一起吃早餐、看電影,一起去做那些多年以來缺失了的平凡的小事。Diana說她以前每次想到父親的遺棄,都覺得深深的失望和受傷,這甚至讓她沒有勇氣去信任和愛她身邊的人。後來,她認為只要還活著的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重新開始,她想要從過去中走出來,所以她選擇原諒她的父親,現在與父親在一起的每一天,對她來說都是一份禮物。
文章來源:鳳凰網
資料來源:http://photo.chinatimes.com/20150810002573-260814
馬祖地區離島的烏坵,宜蘭大南澳地區,屏東牡丹鄉旭海村與台東達仁鄉南田村交界處的塔瓦溪附近(旭海至觀音鼻保護區暨是熱門的阿朗壹古道路線)台電評選這三處核廢料最終儲存場址。這是一場不歸路,一場生死存亡的戰爭正要開始了....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核廢料最終場址到底在那裡?根據台電今年5月的一份最新評估報告分析,把目標鎖定在花、宜交界的大南澳地區,而之前被高調指稱的烏坵等地,其實都只是陪榜用的煙幕彈。
《風傳媒》引述台電「用過核子燃料最終處置計畫潛在處置母岩特性調查與評估階段─103年度成本報告修訂二版」的內容指出,所有的評估數據含蓋氣候及地震的相對安靜條件,及當地的位置、水文、河川流速等,都處於穩定平衡狀態,使得花、宜交界的秀林、大南澳一帶成為最合適的核廢料最終場址。
而之前,包括台電、原能會都曾宣稱,包括金門、馬祖、烏坵等離島都是核廢料最終場址的候選地點,但是,都只是陪榜的障眼法;這些離島都有實質的問題,就是存在地下水層海水入侵的鹽化問題嚴重,海水隨地下水侵入,勢必影響多重障礙核廢料處置所的穩定性,甚至加速處置場所的毀損,並不適合做為最終場址。
《風傳媒》還指控,台電公司可能利用「蘇花改」隧道工程為掩護,在實際開挖隧道時,夾帶進行該地區的岩體、地質調查。
資料來源http://m.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86803
這是妳我的台灣。美麗,多元又有豐富文化的福爾摩沙。
1872年3月7日,來自加拿大的馬偕博士遠渡重洋來到台灣,迎接他的是一塊聖教未萌,教育尚未普及,交通行旅皆極其不便的土地,但這看似蠻荒的土地,卻是馬偕博士建立深深情感歸屬、終其一身奉獻事業,甚至是最終長眠的土地。
馬偕博士30年的傳教生涯中,大部份時間都是透過和學生們一起「旅行」來宣教,徒步、乘船、搭火車,沿著水系或山脈丘陵,每到一處便在人群聚集處替人拔蛀牙、傳福音,一點一滴播下基督聖教的種子。在那個北宜鐵路尚未開通,陸路交通也極其不便的年代,1872-1900年間,馬偕博士仍來往噶瑪蘭地區將近30次,而他所經之路,即為今日為人所知的「淡蘭古道」。
而「頂雙溪」〈今之雙溪〉是當年馬偕前往噶瑪蘭必經之處,也是當時兩廳州住民商旅往來最重要的中繼站之一,因此馬偕在此購置了一小塊地搭建草房,當作中途休息站,並在此傳教行醫拔牙,這也正是現今「雙溪教會」的前身,百餘年來雙溪教會雖經多次翻修重建,但位於教會內側石壁上仍完整保留馬偕當年親筆書寫的「耶穌聖教」手跡……
如今,雖然經歷各個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紋理的相互堆疊覆蓋,140多年前馬偕的行跡多半已不復見,但當我們重新行走上馬偕博士曾經走過的道路,尋找馬偕博士過往所見的蛛絲馬跡,我們將能再次感受馬偕博士那「寧願燒盡,不願鏽壞」的信念與勇氣。
2015年 9 月 5 日(六),邀請您和我們一同重回馬偕之路!
主辦單位: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承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活動日期:2015年9月5日(六)
集合時間:2015年9月5日(六)早上8點50分
集合地點:牡丹火車站
報名費用:600元(含保險及共乘計程車費用)
活動名額:20人,額滿為止
報名方式:一律採取線上報名,線上報名後敬請等候通知,請詳閱繳費方式
活動行程:
0850 |
牡丹火車站集合 |
0850-1220 |
金字碑古道健行導覽 |
1220-1320 |
雙溪社區午餐 |
1320-1700 |
尋找馬偕足跡與雙溪鐵馬漫遊 透過單車與雙腳,帶您慢慢遊雙溪,也透過古厝與教會的參訪,讓您重回百年前馬偕所見的雙溪,重回過往淡蘭官道上那個商旅絡繹的「頂雙溪」… |
1700 |
賦歸 |
注意事項:
繳費方式:
有情感的台灣味,正在我們的生活四週。飄香...
教育是百年大業,讓孩子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遠見雜誌新增了一段影片:2015年《遠見》週年慶 - 陳建榮的電影教育課。
台灣已有不少學校運用電影做為教學的工具。其中,台北市忠孝國小無疑是做的最有系統、最有規模的一所。不但一到六年級都有各自的片單與電影教學目標,熱心的老師還研發出「蜘蛛網圖」「天秤圖」「同心圓」等圖像化的分析方法,引導學生看完電影後,整理思緒。
帶動忠孝國小全校電影教學深厚基礎的背後關鍵推手,是1976年次的陳建榮老師。這十幾年來,陳建榮不斷改進教學與課程,也寫了許多電影教學方法。「在填鴨教育下,學生就像機器人,當老師沒有指令的時候,他是不會講話的,」陳建榮說,透過電影啟發,學生反而能學到全面的能力,重新思考生活、生命。
>>遠見週年慶專題網站〈0.1的改變〉
http://www.gvm.com.tw/event/201508_anniversary/
>>把教室變電影院,讓學生看見人生樣貌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9213.html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mingzheng.xu1?ref=ts&fref=ts
部落的活化與再生,需要新血的加入和外部力量的刺激,東源部落(麻里巴)加油。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台灣網站) 新增了一段影片。
戶外運動愛好者一一撿起被遺留在美麗海底、高聳山頂及懸崖峭壁上的垃圾,還給自然原色。我們這才驚覺,人們在戶外留下的不只是足跡,而是更多的垃圾都被遺留在大自然中,成為突兀且不忍目睹的風景。
若是看到純淨山林或是清新海洋充斥著垃圾,你是否會有所行動?現在綠色和平邀請大家一起為自然而戰,走到戶外撿拾不屬於自然的垃圾,只要更多人響應、自然越乾淨!
快把你在戶外撿拾垃的影片或照片上傳分享:https://business.facebook.com/events/1609692435985124/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mingzheng.xu1?ref=ts&fref=ts
時間:2015 年 8 月 26 日(三)晚上 18:30 至 21:30
地點: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園區三樓視聽室(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號)
指導單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經濟部水利署、新北市政府水利局
共同主辦: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永和社區大學、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生活在都市裡,享有便利的交通、頻繁的商業活動、超高速的網際網路…,但要生活得更幸福健康,城市發展就必須更生態永續。足夠的公園綠地、健康的河流,都是讓生態更多樣、城市更綠、土地更能呼吸的必要條件。
不論是千里步道所推動的「串連都市生態綠網,編織永續幸福城市」綠點串連計畫,或是永和社區大學常年所致力的「生態雙和」&「瓦瑤溝」願景營造,或是全促會長期推動的河川社群 ,都希望透過社區綠點的調查/串聯、藍綠帶的串聯,進而到實體空間的改造,由下而上集合眾人之力,透過公/私協力、民眾參與,共同為創造一個合諧共存的生態城市盡一份力。
為了更進一步深化「都市藍綠帶生態綠網的串聯」和「與洪水共生的生態城市」的理論和實務基礎,本次智庫沙龍,特別邀請「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的作者、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的廖桂賢教授,和現任台南市副市長的曾旭正教授,為大家進行各一小時的專題分享,分別介紹「都市生態系統之~~與洪水共生的城市」和「荷蘭國家生態綠網工程(National Ecological Network, NEN)」。歡迎所有關心都市發展與生態系統如何共存的朋友,一起來思考屬於我們的幸福城市想像!
報名方式:一律採取線上報名
活動流程:
18:30-18:50 報到入場(備有美味簡食,請自備杯子)
18:50-19:00 開場與引言/周聖心(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永和社區大學特助)
19:00-20:00 都市生態系統之「與洪水共生的城市」/廖桂賢(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20:00-21:00 荷蘭生態綠網案例與台灣實踐/曾旭正(台南市副市長)
21:00-21:30 綜合討論與交流分享/所有與會者
21:30- 賦歸。下次再見~
【交通方式】
搭捷運
搭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