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下起了一場雨,雨伴隨著我入夢。晨曦煙雨濛濛之際,我推開了窗,走出戶外散步在馬賽老街上....


今年75歲高齡的胡伯伯開著一輛與我年紀相仿鵝黃色車身,裕隆汽車公司出產的(頂好303)古董車,讓我驚喜萬分。在我的好奇心驅使下,為了一探究竟。因為我想聽故事,我買了高麗菜乾與椴木烘焙的龍眼乾(嗯,好香喔!)。與胡伯伯交談中,得知他是嘉義人。

早年為了謀生北上宜蘭,賣起起了南北雜貨。從騎腳踏車,Kawasaki的摩托車到現今的裕隆(頂好303)一開就是30年。40年的南北奔波買賣,養活了2個孩子,也撐起一個家。現在當阿公了,在我們交談之中,胡伯伯時而靦腆,時而開心大笑出聲,小孫子會用手機跟阿公line問候。阿公很開心的表情,顯露無疑。


時間在此刻沒有遺留在痕跡上...只剩我們交談甚歡的眼神相互看著。美麗的早晨,美麗的故鄉(馬賽),美麗的風景(人),帶給我歡愉的一天。

 

1.jpg

2.jpg

裕隆汽車頂好303,是1983年裕隆公司生產的小貨車。AV8缸引擎,排氣量約1200cc左右。

目前中南部的鄉村,偶而還可以看到這種車在街道上跑。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醃漬20年的老菜脯,治喉嚨不適症狀,燉湯皆宜。美食矣!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世界大約有30萬種植物。台灣雖然是薾叢小島,其生物多樣性確是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馬達加斯加島。

認識台灣的環境,先從植物開始吧!

http://www.hast.biodiv.tw/Announce/projectContentC.aspx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最優質的旅遊節目「浩克漫遊」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拓寬花蓮193縣道?民眾憂最美車道沒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24000347-260114?from=fb_share_mobile

民眾憂最美車道沒了…
花蓮193縣道廣為內行人喜愛,沿途風景壯麗,民眾擔憂拓寬後,美景不再。(本報資料照片)

通往花蓮七星潭風景區的花蓮193縣道,緊鄰海岸線,樹林夾道,有別於大馬路的塵囂擾嚷,成為單車族口耳相傳最美車道之一。但花蓮縣政府正規畫拓寬此路,開放大客車通行,民眾憂心破壞193縣道特有的純樸與寧靜,呼籲政府三思。

193縣道北起新城鄉三棧,向南通往七星潭,最遠可抵達花蓮玉里鎮樂合,全長約111公里的翠綠廊道,因路幅不寬,起點至七星潭間的路段禁止甲類大客車通行,而此路穿越鄉間小巷,依山傍海,沿途又有防風保安林相伴,有別於台9線的龐大車潮,如此純樸又舒適的廊道已成為單車族口耳相傳的花東祕境。

 

不過,花蓮縣府計畫將193縣道起點至七星潭路段,拓寬為16到20公尺的雙向4車道,並設人行及自行車道,期望民國106年底通車,總工程經費約7億元。希望未來能疏導蘇花改通車後,湧入的龐大觀光車流,並打造一條「寬敞之人本濱海綠色步道,與具觀光及特色的日出大道」。

「現在不就是因為沒有大車出入,所以深具特色及觀光價值嗎?」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蔡中岳說。此外,大多數旅客皆從花蓮市區直接進到七星潭,不會從193縣道起點進入,未來疏導觀光車流的能力有限,而且在尖峰時段七星潭的停車空間已飽和,若拓寬道路勢必會剝奪現有的停車空地,未來停車問題更嚴重。

縣府建設處代理處長鄧子瑜指出,拓寬是基於安全及提升公路服務為考量,在施工前會進行環境差異分析,以對環境衝擊降至最低為原則。有爭議的0至7公里路段,已和林務局協調用地取得,並送申請審查中,在施工前也會進行環境差異分析,盡量減少使用保安林地,以對環境衝擊降至最低為原則,若今年能取得用地,預計明年動工,2018年完工。

鄧子瑜說,該路段經新城公墓通往七星潭風景區,觀光車潮壅擠,如遇清明掃墓,人車爭道險象環生,地方也有建議,希望另闢道路分流,避開公墓區域,為此,縣府闢建外環道取代。

(中國時報)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淡蘭百年古徑(踏查系列~石碇紙寮坑古道)
從106線道過雙溪口左轉往平溪方向,在54公里附近再左轉進入產業道路。

不遠處今天看到的第一座百年歷史的土地公廟,隱身在駁坎樹林中,古樸簡約素雅的造型,美極了。
正值秋紅之季,石碇山區陰雨綿綿不斷。跟隨千里步道協會與藍天登山隊共同踏查淡蘭百年古徑系列的腳步,探訪一趟充滿人文歷史,自然生態,地方野趣橫生的有趣故事。
紙寮坑古道翻越九層坪山可連接石碇,汐止,南港等地。

沿著北33線在山的稜線上有一座光明寺,聽問地方耆老口述,當時228事件發生後,接連而來的「清鄉」白色恐怖時期,國府為了整肅異已,清掃在台的台共份子,而發生另人髮指的屠村「鹿窟事件」。光明寺的存在給了後代子孫們,有了紀念超渡法會的精神撫慰之處。
 

一座山,一條古道,一段歷史。百年前先人們走過的來時路,靜靜地守護著我們。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有意思的組合關鍵字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30.jpg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任誰都無法剝奪一個人內心世界裡,對出生故鄉的溫暖與回憶。「灣生回家」是一部紀錄日治時期出生在台灣的日本人;日本戰後,被脅迫回到陌生的祖國。

製片者(田中實加)也是灣生的後代,因為奶奶的一句話,開啟了她長達九年拍攝灣生回家的故事。

在歷史長廊的糾結裡,造就台灣多元又豐富的歷史。認真看待台灣這片土地上所發生的故事,連結最美麗最真實的台灣。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一趟部落旅程,妳我會發現不一樣的部落文化與主流社會所認知的價值差異性。

千里步道協會在大南澳地區正努力為原鄉部落建構一個平台,屬於真正部落永續經營發展的一套完整系統。期待中...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真是個寶島,多元又豐富的族群與文化。

謝謝安朔部落女主人貝雯分享,外國人體驗部落文化與阿朗壹古道的美麗。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汙水下水道系統的完整建構,代表一個先進城市的指標數之一。

從桃園南崁溪的例子,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水資源利用與汙水下水道系統。

從歷史的縱向脈絡來看,瓦窯溝的(藍帶與綠色廊道的理想)代表著我們對居住的環境品質的基本要求,

瓦窯溝是中永和的母親河,大家一起為瓦窯溝加油努力......

原來
桃園的家庭廢水
都排進溪流、流向大海,
導致河川超級骯髒...

而更骯髒的,
恐怕是背後那個..
紙上空殼公司 包政府工程
兜售工程 買空賣空的大黑幕!

汙水處理廠工程被標走,
八年了,完全沒有進度,
得標的,跟台北太極雙星同一組人,
進場說要施工,
卻把砂石挖走就閃人了...

生態環境會汙染,
真正的污染源應該是"官商勾結"吧?!

這是今天的陳雅琳【總編輯新聞】
----會思考的新聞!

"汙濁"真該處理了,
請還給我們清明的政治吧!


汙水處理廠搞八年卻歸零的內幕!
請看:

https://www.facebook.com/isabellachenyl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綠點到綠網 看見城市永續未來!

http://www.tmitrail.org.tw/website/?p=12695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趙樸初 比風水厲害100倍的宇宙規律

http://www.buzzhand.com/post_116975.html

 

0

一、因果定律:

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發生的,每一件事的發生必有其原因。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運當然也遵循這個定律。認同因果定律的不僅是佛教,還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等。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大科學家牛頓等人,也認為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人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都是“因”,都會產生相應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麼“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壞的,那麼“果”也是壞的。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會不斷“種因”,種“善因”還是“惡因”由人自己決定。所以欲修造命運者,必須先註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個想法(起心動念)會引發什麼樣的語言和行為,由這些語言和行為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

二、吸引定律:

人的心念(思想)總是與和其一致的現實相互吸引。比如:一個人如果認為人生道路充滿陷阱,出門怕摔倒,坐車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當,那這個人所處的現實就是一個危機四伏的現實,稍有不慎,就真的會惹禍。又比如:一個人如果認為這個世界的人很多人都是講義氣的血性之人,那這個人就總會碰到跟他肝膽相照的朋友。大家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人都是選擇性地看世界,人只看得見和留意自己相信的事物,對於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不會留意,甚至視而不見。所以人所處的現實是人的心念吸引而來的,人也被與自己心念一致的現實吸引過去。這種相互吸引無時無刻不在以一種人難以察覺的,下意識的方式進行著。一個人的心念是消極的或者醜惡的,那他所處的環境也是消極的或者醜惡的;一個人的心念是積極的善良的,那他所處的環境也是積極的或者善良的。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專注於有利自己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這個人就會把有利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會把這個人吸引過去。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運修造的基本思路。

三、深信定律:

人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會發生,則不管這件事是善是惡、是好是壞,這件事就一定能會發生在這個人身上。比如一個人深信積極的事物一定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積極的事物就一定會發生。又如果一個人深信自己命不久矣,那這個人很快就會死去。所以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命運修造的原則。由此看來,有好的信念是一種福報,想給自己種福,必須建立好的信念。

四、放鬆定律:

人只有在心態放鬆的情況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果。任何心態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將帶來不良結果。什麼心態是最佳心態呢?答案是越清明無念越好!把目標瞄准在你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際關係和理想生活等等東西上,然後放鬆心態、精進努力,做你該做的,不要老惦記著這些東西什麼時候到來,則這些東西的到來有時候能快到令你吃驚;相反,如果你對結果越焦躁,你就越不能得到理想的結果,甚至會得到相反的結果。舉個例子:大熱天晚上停電,你躺在床上大汗淋漓,睡不著覺備受煎熬,老在想著這該死的電什麼時候才來,電總是在你著急的時候偏偏不來,但當你最後受夠了,人清靜安定自然涼快了,快沉沉睡去的時候,電就來了,倏忽間你的房裡燈火通明,電風扇轉起來了。這不是巧合不是迷信,這是定律,這是放鬆定律。 《了凡四訓》中云谷禪師要了凡先生念準提咒要達到無念無想的地步,就是這個道理。值得注意的還有:所謂的無念並不是心裡一個念頭也沒有,而是有念頭但不駐留,“無所住而生其心”。

五、當下定律:

人不能控製過去,也不能控制將來,人能控制的只是此時此刻的心念、語言和行為。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只有當下此刻是真實的。所以修造命運的專注點、著手處只能是“當下”,捨此別無他途。根據吸引定律,如果人總是悼念過去,就會被內疚和後悔牢牢套在想改變的舊現實中無法解脫;如果人總是擔心將來,人的擔心就會把人不想發生的情況吸引進現實中來。正確的心態應該是不管命運好也罷壞也罷,只管積極專注於調整好做好目下當前的思想、語言和行為,則命運會在不知不覺中向好處發展。

六、 80/20定律:

人在達成目標前80%的時間和努力,只能獲得20%的成果,80%的成果在後20%的時間和努力獲得。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定律,很多人在追求目標的時候,由於久久不能見到明顯的成果於是失去信心而放棄。須知命運修造是長久的事,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要預期前80%的努力會有很大收穫,只要不放棄,最後20%的努力就會有長足及本質的進步(量變才能到達質變,為什麼成功的人總是少數的,因為能堅持的人總是少數的)。
七、應得定律:
人得到應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雲谷禪師對了凡先生所說的擁千金者值千金,應餓死者必餓死,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命運修造者,必須要提高自我價值,自我價值提高則人應得的不管質和量都會提高。

八、間接定律:

要提高自我價值(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必須通過提高他人價值間接實現。例如:你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必須通過首先提高別人的自尊間接實現。你要有所成就,必先通過成就別人間接達成。又例如:有些公司創立的目的只是赤裸裸地追求最大利潤,這些公司往往曇花一現,一兩年內就消失;而那些致力於為客戶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和優質產品的公司往往長盛不衰,越做越大。這就是間接定律在起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間接定律中提高自我價值和提高他人價值往往是同時發生的,即當你在提高別人價值的時候,你的自我價值馬上就提高。

九、布施定律:

布施就是“給出去”的意思。這個定律是說,你布施出去的任何東西,終將成倍地回報到你身上。例如:你布施金錢或物質,你將會成倍地獲得金錢或物質回報;你布施歡喜心,讓他人衷心愉悅,你將會成倍地得到他人回報給你的歡喜;你布施安定,讓他人心安,你將會成倍地得到安樂。相反,如果你施加於別人的是不安、憎恨、怒氣、憂愁,你將成倍地得到這些報應。

十、不圖報原則:

這是布施定律的補充。這個原則是說:你布施的時候永遠不要企望獲得回報,你越不望回報,你的回報越大。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例如類似的情況不知你有沒有碰到過:一天你開車趕著去會見重要客戶,路上看到一對年老夫婦的汽車爆胎了。你因為趕時間不想管,但又覺得必須管,於是你停下車幫他們換輪胎。你把輪胎換好了,老人家想付你一筆錢表示感謝,你婉拒了老人家並且祝他們好運然後你繼續上路。當你趕到約會地點,卻發現客戶比你來得還晚,而且客戶很爽快地就和你簽了協議。你會不會覺得很走運呢?但這不是運氣,而是定律。所以請記住:施比受更有福,施本身就是很大的福,而無需從受者處獲得回報。給大象(施)稱重量,大家說如果再給大象加一條絲巾(回報),大象的重量會增加多少呢?

十一、愛自己原則:

一切利他的思想、語言和行為的開端,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並真心喜愛自己。只有這樣,你才能愛別人,才能愛世界,你才可能有真正的歡喜、安定和無畏,才可能有廣闊的胸襟。你如果不喜歡不滿意自己,那麼你是無法真正喜歡別人的。這點非常重要。有些人把愛自己等同於自私自利,這是誤解。如果仔細體會,就會發現你如果對自己不喜歡、不滿意,就會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自己也是眾生中的一員,愛眾生的同時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所以請先好好認識自己,先跟自己做好朋友,再談愛其他眾生。

十二、寬恕原則:

如果把消極思想比作一棵樹,那麼其樹根就是“嗔心”,把這個樹根砍掉,則這棵樹就活不長。要砍掉這個樹根,必須懂得如何寬恕。第一個需要寬恕和原諒的對像是父母,不管你的父母對你做過或正在做什麼不好的事,都必須完全、徹底地原諒他們;第二個需要寬恕的對象,是所有以任何方式傷害過或正在傷害你的人,記住你無需與他們勾肩搭背嘻皮笑臉,你無需與他們成為好朋友,你只要簡單地、完全地寬恕他們​​,就可以砍掉消極之樹的樹根;第三個需要寬恕的對象,是你自己!不管你過去做過什麼不好的事,請先真誠地懺悔並保證不再犯,然後——請寬恕自己。內疚這一沉重的精神枷鎖不會讓你有所作為,相反會阻礙你成為面貌煥然一新的人。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十三、負責原則:

人必須對自己的一切負責,當人對自己採取負責任的態度時,人就會向前看,看自己能做什麼;人如果依賴心重,就會往後看,盯著過去發生的、已經無法改變的事實長吁短嘆。事實上,對你負責的也只能是你自己。請時刻提醒自己:“我對自己的一切言行、境遇和生活負完全的責任。”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福爾摩沙大旅行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2524

內容簡介

  一八六○年台灣開埠之後,十位來自異國的官員、商人、學者、攝影家,因為不同的理由來到台灣旅行。

  當時的台灣除了漢人群聚於西岸之外,中央山脈和東部地區仍然是原住民的世界。這些異國旅行者沿著官道、山路、水路,在台灣西岸旅行,隨著旅途目的的不同,他們也會進入部落探訪原住民,記錄經歷的事跡。

  在他們的旅遊記錄中,福爾摩沙島上有親和的農村景象、也有原始的自然風光,這些文字與圖片交織成百年前的台灣樣貌。

  作者劉克襄除了整理文獻資料,進行考證、註解,也重新走訪旅行中的每一個地點,拍攝地標事物,並規劃現代版旅行路線。與多年前的旅行者走在同樣的路途上,感受百年時光的流轉,開啟台灣遊歷的另一種想像。

本書特色

  ◎百年前的文字,加上現代的風景,不同時空的福爾摩沙交會於二○一五年全新修訂的《福爾摩沙大旅行》。

  ◎作者劉克襄考證、註釋九篇十九世紀外國人的台灣遊記,透過異國的眼光,遙想百年前台灣島上的精采風景。

  ◎參考舊時的旅遊路線,提出現代的旅遊參考,讀者不妨按圖索驥,完成自己的福爾摩沙大旅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劉克襄


  劉克襄,台灣台中人,一九五七年生。長年進行自然觀察、歷史旅行與舊路探勘,並從事詩、散文、報導文學及長篇小說等各類型文學創作。

  年輕時,經常搭騎著野狼125馳騁四方,走訪本島的溼地和山林。中年後,改換搭公車和徒步前往偏遠之地,旅行心境愈發接近十九世紀博物學者,充滿探險的樂趣,崇拜的也泰半是這類勇於奔赴異地的人物。旅途中,更常研究地圖,尋找富有創意的漫遊路線,或者嘗試推翻舊有的思維,摸索出一種率性和單純的滿足。

  現在亦然,繼續背著背包,不停地走路,看山水風物、看台灣,也看見自己。

  劉克襄在玉山社的遊歷台灣之書
  《台灣舊路踏查》
  《北台灣漫遊——不知名山徑指南》1、2
  《裡台灣》
 

目錄

老路老景新風情─「福爾摩沙大旅行」新序

 北部的旅行
基隆河之旅
英國生物學家柯靈烏(C. Collingwood)的旅行
一八六六年從淡水到基隆

大漢溪與新店溪之旅
英國淡水領事柯伯希(H. Kopsch)的淡水河紀行
一八六七年從淡水到大溪

深入南勢溪
英國淡水海關稅務司韓威禮(W. Hancock)的遊歷
一八八一年從淡水到烏來

 南北縱貫的旅行
前往雪山
馬偕醫師(G.L. Mackay)和巴克斯(B.W. Bax)船長的旅行
一八七二年從淡水到獅潭

南下之旅
英國領事艾倫(H.J. Allen)的旅行見聞
一八七五年從淡水到台南

走過紅土地
英國商人柯勒(A. Corner)的西海岸紀行
一八七六年從台南到淡水

 南部的旅行
穿越惡地形
英國攝影家湯姆生(J.Thomson)的內山紀行
一八七二年從台南到六龜

前往大武山
美國博物學家史蒂瑞(J.B. Steere)的調查
一八七四年從打狗到萬金庄

走過台灣的尾鰭
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畢齊禮(M.Beazeley)和清朝官員周有基的探險
一八七五年從打狗到鵝鑾鼻

本書各路線作者旅行簡表
主要參考書目
 



老路老景新風情──「福爾摩沙大旅行」新序   


  老酒愈陳愈有風味,過去的好旅行亦然。每過個年代,翻讀百年前西方旅行家在台較具有代表性的遊記,依舊倍感新奇,甚而展讀到不同層次的人文風物和自然地景。

  這是第三回校訂本書了。打從一九八七年,譯注十九世紀中葉西方旅行家的台灣行腳。每回校訂時,都有重返歷史現場的快樂,進而又發現了一些美好的證據。這一回,因為走訪全台的次數愈加頻繁,不論綜觀或微看,心得更多,常有驚喜不已的感懷。

  微看時,諸如「基隆河之旅」抵達圓山時,竟意想不到有狐蝠的記錄。「穿越惡地形」提到了,薑黃居然是月世界一帶的重要物產。「前往雪山」的中途,還看到石虎被獵捕後懸掛的獸皮。又或者,掌握了更清楚的地名,比方「大漢溪和新店溪之旅」,景美溪政大河段的津渡,原來叫十一命。「走過台灣的尾鰭」裡,原來當時清軍曾在紅毛港小歇,如今村落不復存在。

  綜觀更不用說,西方人筆下的台灣人情味如何,現今常聽聞最美的風景是人,其實早在百年前,在他們的接觸裡即有這樣的描述。平埔族對陌生人的好客和善良,以及夜不閉戶,在那個時代早就司空見慣。

  但過往的旅行委實辛苦,現今從觀光旅遊對照,當時交通不便下,住宿不易、走路艱苦和容易患病等等,不時困擾著旅者。我因有長時徒步的經驗,體悟愈加深刻。雖說那時南來北回的商業活動不多,貨物交易狀況,還有族群的遷移狀態,依稀有一清楚脈絡可尋。還有一個大時代到來下,台灣即將巨變的氛圍,此時亦隱然浮現。

  不同旅者如何敘述行程,亦頗讓人玩味。每一篇放在當時時空環境,不只有其意義,從現今觀看更可大做文章,分析每位旅者的情境。這些狀況在每篇旅行紀聞的譯注開頭,我都有一個人的綜觀,解釋此一狀況。至於,當時眾多西方旅者都留有敘述,為何獨獨挑選這九篇,而捨其他,過去雖解釋過,容我在新序,再補一些更周延的說明。

  我對西方旅行家的台灣見聞產生興趣,源自八○年代中旬。那是幾回摸索台灣相關自然志時,意外地在諸多十九世紀期刊和書籍裡,翻讀到不同西方人拜訪台灣的見聞。那時頗感驚訝,還有如此豐富的記述完全不同於漢人的觀點,經由歐美旅者的親訪,逐篇發表於西方雜誌期刊。我彷彿看到了另一個台灣,一個已生活半甲子,卻還未認識的家園。

  此後,我不僅多回長時到相關的國內圖書館借閱史料,更頻繁的是寫信,央請友人從國外圖書館蒐集相關的期刊內容,逐篇整理、歸類。現今很多珍貴的文獻和圖檔,研究者以網路點選,不到六七秒即可閱讀原貌。二三十年前想要取得,還得付出相當多心力。那幾年下來,雖未皓首窮經,但埋身於蠹魚鑽動、灰飛塵揚的資料裡,並不下於後來野外奔走現場的時光。

  早年一邊閱讀時,我還有系統地蒐集、整理,試著爬梳出一個百年前台灣旅行的交通網和「異國情調」。後來也譯注了本書最早的版本《橫越福爾摩沙》。第二次選譯和註解時,不僅將過去的導讀和譯注大幅修訂,並且增加不少未曾發表的篇幅,讓本書更能豐富且淋漓地呈現一個時代多樣旅行的風貌。這回我又有些添增,以及修正。我也嘗試以多年田野調查的經驗,對這些百年前西方人的見聞,賦予更多現代旅遊的對照。

  當代人旅行過程,容或有自由和孤獨的深刻體驗,旅行的重點也可能是一些異地文化的有趣接觸。這些都是文化研究者鍾愛探討的議題。然而,十九世紀西方人在台灣的旅行,最大的貢獻應當還是在補足許多角落的地理空白,以及對台灣當時社會背景,提出不同於漢人的觀察角度。

  為了體驗百年前旅行家現場的心境,本書的歷史場域,我都重新走訪多回,拍攝相關的地標事物。除了考證地名和風物,繪製簡易旅地圖,我還盡可能重新建構當年的環境。讀者可以邊讀邊對照,從多類相關的歷史事物,獲得更多如臨現場的真實感,以及重返某一往日時光的樂趣。

  隨著這種抵臨旅行歷史現場的經驗,這次的譯注便多了好幾番,過去不曾擁有的愉悅,我謹整理如下:

  一者,二十多年後,自己旅行台灣的經驗更加成熟,早年譯注未曾發現的事物,這回又找到了其他歷史瑣事的可能證物。我興奮地享受著這種為餖飣小事註解、翻案的樂趣。同時,盡情地發揮博物學者最愛想像的地理風物解說,以及歷史源由的探究。

  二來,體驗了回到過去時空的臨場感。我充分地體驗當年旅行者抵達時的現場空間,進而藉著今日的環境,嘗試想像各種可能,或者填補旅行者當下未及提醒的地景介紹。同時,我亦能研判出他所寫過的實際地點,幫助早年的旅者填補相關的史料內容。

  三則,因為熟悉路線,經常前往,對照著今之地圖和地理山景。我更有一種莫名的溫暖。這些全然陌生的人,因了這一層譯注,我彷彿他們的隨行夥伴,繼續活著,進而以現今的各種資訊做為平台,添增更多當時旅行的意義。

  四則,西方旅行家的行旅路線,受到傳教士影響,為了己身安全,多半選擇宣教士走過的地方,因而行旅中較少有廟寺的描述。嚴格說來對漢人的生活較缺乏整體性了解。我們卻更加了解這支族群的生活,何以在百年前遭受巨大迫害,進而消逝。

  十九世紀以後,尤其是一八六○年台灣開埠以後,西方人在島上的旅行報導複雜而多樣。在取材上,勢必要定出一個主題,始能理出脈絡。我選取的這些旅行報導,都是以日記(journal)的形式講述旅行沿途的見聞。我所圈定的日記主要以英語系國家為首,其他國家人士的圖片和報導內容做為襄助。這個階段,西方人在台灣的旅行亦以英語系國家的探勘,最為深入而廣泛。這些作品基本上亦符合下列三個我認為很重要的範疇:

  一、在時間的釐定上,限制在一個旅行時段。大致以台灣開埠(一八六○)以迄清法戰爭(一八八五)為止,短短二十五年之間的歷史時空裡。為何選擇這樣的時間,又有以下四個理由:

  這是自荷西據台以後,隔了兩個世紀,再度有西方人長期深入台灣,接觸這個島的斯土斯民,同時以更明朗的語言,描述自己親耳見聞的城鎮、郊野和風物。

  在清法戰爭前,對西方人(甚至漢人)而言,台灣仍是「兩個國家」的狀態:西部是漢人墾殖地,東部仍為原住民的家園。縱使沈葆楨已有「開山撫番」(一八七五)的努力,以及日後多次對原住民的戰爭,效果仍不彰。中央山脈依舊是原住民的世界。

  台灣百年近代史裡,這時才開始有社會經濟高度成長的經驗(一八六○〜一八八○)。許多中國現代化的視野和思維,此時在台灣有了具體明朗的開發政策。中國從長期忽視台灣,轉而再注意到這個邊陲地帶,並且體認到了台灣的重要。

  二、在題材和文體上的取捨,僅限制在日誌式的旅行報導。當時的報導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綜合性的回顧,缺點是有宏觀,無微觀,少了時間、地點的詳細佐證。在旅行的描述上容易引人疑竇。而一個人沒有來過台灣,只要飽覽有關史料,通常也能寫出一篇出色的報告。另一類是日誌式寫作,文章上總會留下時間、地點的證據,像出生時即有胎記,讀者可按圖索驥,更容易判斷旅者遇到事物的真偽。

  我偏愛後者的形式表達,不僅因後者可浮凸出較準確的地方民情,同時能挖出一些細瑣而意想不到的新鮮事物。這些往往是正史上難以窺獲,或關照到的。唯日誌式報導缺少綜合式論述的見解,回顧省思的內容顯得貧瘠。日誌式報導通常也只是作者一、二個月的旅行,不像綜合性報導,往往在此有較長的滯留時間,能夠提出較深入的看法和見識。諸如馬偕《台灣遙記》、英伯哈特《台灣島之歷史與地誌》等著作。

  三、在交通上的考量,由於漢人和平埔族的居住地大抵於西海岸,西方人的旅行泰半也集中在此。而東海岸除原住民外,由於道路尚未開闢或才新建成,較少漢人和平埔族前往。選出來的文章,無可避免的會集中於西海岸的旅行。但為了較全面地顯示當時交通往來的狀況,我選定的文章大致如下:北部水路二篇,山區一篇。南北縱貫旅行兩篇,中部山區一篇。南部旅行三篇。這些旅行家的職業各異、目的不一,讓旅行的樣貌展現多元(如本書各路線圖、作者旅行簡表所示)。

  走筆及此,我還要再向台灣史學者吳密察、翁佳音;人類學者黃道琳;登山專家林淳義;自然史工作者吳永華,以及費德廉教授(Douglas Fix)致以最高的敬意和謝意,沒有他們多年來的鼎力相助、協尋資料、從旁註解,以及精神支持,這本書無法以更完整的面貌呈現。當然,當本書以更龐雜而多樣的內容展現時,難免會出現不同面向的疏失,還盼更多學者、專家嚴謹賜教和斧正。
 
劉克襄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941133
  • 叢書系列:生活‧台灣 人文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6.8 x 2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眺望美麗的原始海岸線,阿塱壹古道永遠等待著旅人.....

http://tw.hik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5424&subtitle=%E3%80%90%E6%96%B0%E8%81%9E%E3%80%91%E9%98%BF%E5%A1%B1%E5%A3%B9%E5%8F%A4%E9%81%93+%E5%B0%87%E7%94%B1%E5%B1%B1%E7%B7%9A%E5%8F%96%E4%BB%A3%E6%B5%B7%E7%B7%9A

屏東縣阿塱壹古道10日下午發生女遊客穿越岸際礁岩區時被大浪捲落海溺斃意外,由於近日氣候變化大,海線易受長浪侵襲,緊急關閉6天後在昨天開放,但台東南田至高繞段的海線仍禁止進入,未來將由山線取代。

該名住台中市的年輕女遊客是由台東南田進入,由合格導覽解說員帶領,當天因東北季風強勁,海邊掀起長浪,她在通過岸際礁岩區時,疑遭大浪捲落海,經救起緊急送醫仍不治。該起意外是屏東縣政府公告成立「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3年多來,首位在古道意外身亡的遊客。

(圖/納維布魯)
 

因此縣府農業處立即公告「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阿塱壹古道)關閉並停止受理進入申請;處長姚志旺說,保留區內南田段臨接高繞處區域範圍,因地質較脆弱及台灣東部地區海岸侵蝕影響,海岸範圍加速減縮,若遇海水漲潮或長浪,該區域距海太近,為避免民眾發生危險,暫時全面關閉,禁止人員進入。

他說,昨起先行開放屏東縣牡丹鄉旭海至高繞段路線,要求解說員到高繞處就折返,距海岸過近的台東南田至高繞段仍舊封閉;資深解說員提出早年秋冬季節先民有另條取代的山線,縣府將規畫另條安全山線,等路線設施完備後,再公布全線開放時間。

阿塱壹解說員「阿斌」說,縣府封閉海線,多少會影響遊客來探討古道的意願,下周的接客單已明顯減少;但海線在秋冬季節真得很危險,他帶遊客要通過岸際礁石區時,都會對著老天祈禱,「不怕一萬,只怕萬一」。

資料來源:udn聯合新聞網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