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
今天花蓮的海很blue ,很外太空~
人們喜歡住在透明玻璃屋,聊天看海看人,想被人看,還是想跟外星人喝咖啡?
blue的渴望多看那一眼,渴望自由的空氣,渴望不在頭痛的一天。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意濃濃,藍色小屋李業興老師帶領一群旅行同業者走在台灣十大古道之一(鳴鳳古道),說起百年前漢番在內山的衝突、詭譎多變的歷史足跡。桃竹苗的大墾戶(黃南球)一生功績,事業體跨足糖業、栽培菸草、創辦輕軌、製紙...等。1872年馬偕牧師如何從新港社,走在水寨下古道上進入頭屋、獅潭傳道的軌跡。近150年前馬偕牧師在劉安度民宅前的龍眼樹,透過醫學傳道,20年行醫中總共拔牙2萬1千顆,西方傳教士終得以進入當時蠻荒的內山原民的生活領域中。
2019年10月底隨著客委會、千里步道協會、大凡工程公司李老師、與一群朋友前往濟州偶來步道,參加締結步道友誼活動並參與一年一度濟州偶來步道嘉年華會。時過一年再次來到鳴鳳古道、藍色小屋的李業興老師依然充滿活力十足。
樟之細路(鳴鳳古道)與濟州偶來締結友誼步道,實現台灣在推廣長距離步道運動上往前邁進一步。公部電影透過媒體、旅行業者、民間NGOs團體共同參與公私協力為台三線(樟之細路)推薦給國人,並分享給全世界喜愛長距離步道的國際友人,體現台灣的族群的多元性,客家文化與傳統生活。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30.jpg

31.jpg

32.jpg

33.jpg

34.jpg

35.jpg

120222546_10215176715286212_8874758717831260440_o.jpg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有將近800多個部落,南島語族的發源地。

不管是山地原住民(高山族)或平地原住民(平埔族),曾幾何時!

我們該好好認識台灣多元又豐富的原民文化瑰寶。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六龜、寶來看見生命的重生,看見人們如何從困境中求生存,

她們不放棄、不埋怨、不孤單,勇敢努力往前走 ~分享給大家

 

資料來源

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2212?from=clubfbshare&fbclid=IwAR1U3GJ2qXyb03cYycreq9PlLWla9tZO0fWnyaq6JvorUyoCB4dAYI4m1us

高雄六龜重生 體驗山村裡的手感生活
圖片來源/林科呈
放大字級

歲月悠悠,莫拉克風災已屆滿十年。重創之後的日子不好過,為了找點事做,山村裡的人們讓手藝治療心靈,同時也開了一條在地文創產業之路。他們重新學習與土地相處之道,友善種木瓜、植愛玉、焙山茶,十八羅漢山守護著洋燕、蝙蝠,也將守護著以謙卑之心復育家鄉的六龜人。

(六龜寶來。插畫:蔡豫寧)

檨仔腳生活 大家一起好

莫拉克風災後,位於六龜最北端的寶來是重災區,當時緊急成立跨社區、跨鄰里的重建協會,協助災後重建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同時也陸續推動社區關懷、弱勢照顧、人才培育、環境教育等工作。2015年由於政府的重建期屆滿,協會也認為不要再綁著重建議題,應讓生活回歸日常,因而更名為「寶來人文協會」,以「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為基地,嘗試發展出與大地和平共存的生活方式。

(莫拉克風災後,居民致力於發展與大地和平共處的生活方式,而有了「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的誕生。照片來源:林科呈攝)

風災是危機也是轉機,更是人們重新認識與環境、土地關係的契機

「其實最初的構想很單純,就是災後大家需要相互陪伴。」寶來人文協會執行長李婉玲表示,雖然莫拉克風災後,當時有精神科的醫師來到寶來,關心當地人的災後創傷,但是卻沒有一個人覺得自己受傷了、需要看醫生,問題出在「信任」。

「我們以前就是從事社區工作,比較雞婆一點,發現大家其實需要陪伴,就找了個基地,把大家都找來,找點事情來做,這樣日子比較好過。」正好,當中有人是陶藝老師,也有人會用植物染布,大家集體做起藝術治療。

然而,陪伴過後,日子總是要回歸到日常生活,該如何利用原有的資源去面對未來?因此,決定將「營造」的概念帶入。

(原本做為藝術治療的陶藝活動加入美學的概念,發展出檨仔腳的特色。照片來源:林科呈攝)

在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中,所見的灶、黏土椅、麵包窯、編竹夾泥牆等空間景觀,都是取自天然材料與自然工法,如黏土、溪石、漂流木等,學習使用先人的智慧和大自然資源,去改變對環境和土地的認識、與之和平相處,這是環境教育的營造。

原為陪伴性質的陶藝和植物染,現在加入了美學的概念,以大地色釉、大地色染發展出屬於檨仔腳的特有品牌,進而延伸出手搓陶珠、拓印槌染花葉等見學體驗課程,這是美學素養的營造。

(天然的植物染(上)和拓印槌染花葉(下),都是檨仔腳十分受到歡迎的活動。照片來源:林科呈攝)

每逢過節,李婉玲就把當地老人和小孩找來,用灶蒸粿煮食,也會進行文化說菜,藉由節慶食物將族群年齡兩端的人串聯起來,老人的智慧無形中傳遞到小孩身上,這是文化傳承的營造。

(過年過節,找來大人小孩一起灶蒸粿煮食,不只連結各個年齡層,還有文化傳承的用處。照片來源:高雄市寶來人文協會)

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裡有一座土窯,用來烤香噴噴的麵包,外型特殊,有人說它是大怪物,有人覺得像燈籠魚,「窯塑形時沒有設限,看待它也不需設限,就像我們在進行社區工作時,也告訴自己不要對自我設限,我不知道這些理念撒出去,在什麼人的心裡會有變化,這個變化在什麼時候又會集結成一股力量,我沒有任何的設限,一切順其自然安排。」未來,寶來人文協會和林務局該如何合作、落實六龜里山的概念,也是需要時間慢慢醞釀、慢慢扎根,或許這股緩而堅定、定而溫柔的力量,就是這塊土地給予人們最好的後盾。

(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的土窯,外型特別之外,還寄託了「不自限、勇敢去做」的理念。照片來源:林科呈攝)

原生自在的台灣山茶

六龜的台灣山茶為當地頗具代表性的產業之一。六龜全區以新發里的茶業最為興盛,當地的新發國小還將台灣山茶納入學校的課程中,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分別設計不同的茶文化課程,因此學校裡的每位學生,不但都是泡茶高手,還懂品茶、說茶。於此同時,有不少青年也決定返鄉接手經營茶園。

(新發國小的茶道課,讓臺灣茶不再只是年長者的興趣。照片來源:林科呈攝)

「發現.山茶」的李勇德、何佳薇夫婦就是之一。出身茶農家族的何佳薇說,台灣山茶歷史悠久,從前農民多是自摘、自製,作為日常解渴的飲料,後來卻異軍突起,漸被更多人看到。過去她很早就離開六龜到北部工作,和先生兩人對茶都不熟悉,因此接下新事業之初充滿挑戰。他們的茶園採取無毒的野放管理,不用藥、不施肥,自己製茶、自己銷售,還在家中布置預約制的茶席。如今,他們的堅持和努力也被看到,更獲選2019高雄十大伴手禮。

(上圖:「發現.山茶」對茶葉品質的堅持,也讓他們的茶葉受到肯定,入選高雄十大伴手禮之一。下圖:山茶種。照片來源:林科呈攝)

同樣由青年返鄉接手的「欣園製茶」,第三代徐盛暘繼承自阿公時代的種茶、製茶技術,對於茶園管理採自然農法,讓山茶與森林樹木在山區邊坡混生,此外他也積極進修,思考如何發揮山茶的最大效益,並針對山茶進行多角化的經營,像是開發體驗遊程、與當地烘焙業者合作推出禮盒等,未來他還計劃打造一處可供品茶體驗的門市,繼續傳遞台灣山茶的好。

(上圖:欣園製茶第三代徐盛暘繼承多年的製茶經驗,也將茶園多方經營,傳遞臺灣茶的美好。下圖:挑選茶葉費心費時,但要有好的茶葉,這一挑一揀都不可少。照片來源:林科呈攝)

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
高雄市六龜區寶來里檨仔腳32-8號
07-6883651
Facebook: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

發現.山茶
高雄市六龜區新發里和平路271號
0989-558187
Facebook:發現•山茶FAXIAN SHAN CHA

欣園製茶
高雄市六龜區新發里和平路43號
0927-387170
Facebook:欣園製茶

原文出處:新的生態旅遊體驗 山村裡的手感生活,重生的高雄六龜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謝謝步道師與一群熱愛大自然的步道志工、在地居民。謝謝你們守護島嶼、謝謝大家~
雖然無法參與,和大家一起努力、熱血、流汗、吹島嶼的風,心;始終與大家同在~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念~
想念~南方四島風的呼吸
想念~南方四島雲朵的美
想念~南方四島海的鹹味
想念~南方四島每個晨曦
想念~南方四島每個角落
想念~島嶼上的美麗與哀愁
image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英小吃部~
辛苦半輩子的阿英老闆娘,今天笑的很開心。
一碗飛虎魚丸收服董事長與董娘的胃,
老闆也回贈一雙LA NEW健走鞋給阿英阿姨,
希望阿英能身體健康吃百二。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 ~
雲霧繚繞的阿里山眠月線,是一條消失在森林裡的林業鐵道。走過百年歷史的阿里山林業鐵道,遙想琴山河合博士在1919年重回塔山線夜宿,昔日參天古木早已砍伐殆盡,心中無限感傷油然而生。為賦新詩作詞:「斧斤走入翠微岑,伐盡千年古木林,枕石席苔散無蹤,鳴泉當作舊音」。這首道詩,後來廣為世人流傳,眠月之名由此而來。
走在塵封十年的阿里山眠月線,路的盡頭是921大地震崩毀的石猴車站,我遇見登山界的翹楚大咖(阿清)。
喜歡看MIT台灣誌節目的朋友對阿清一定不陌生,阿清大哥是布農族望鄉部落的人。布農族是縱橫在台灣中央山脈的老獵人,一身傲骨英雄膽。
阿清的身影,讓人想起沙力浪在「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書中,用自己親身的經歷、身體的動能與原民的靈魂描寫有關於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
看著祖先走過的路,他們用背簍、背架,在這個空間活出自己的生活。
用頭帶背著歷史與傳承,也背著夢想...
回到自己的家,說出自己的故事。(摘取書文...)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地旅行【霧台秘境尋寶】
在河流長大的民族—大武部落
溯溪結合獵人文化,挑戰隱藏在深山的極限溯溪,讓部落之美被看見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知清靜以為天下正」。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與希望之聲~天使部落(比亞外)
車子奔馳在北橫公路上,颱風過後的天空漸漸露出曙光,山嵐在河谷中迴盪,遠山的翠綠在濕潤的空氣中瀰漫著我們濃濃的期待~
比亞外豆(黃帝豆)正開出粉紅鮮花,碩大的翠綠果莢充滿了能量感。今天是一年一度比亞外部落的感恩節禮拜與音樂饗宴活動,非常榮幸我們一群朋友受邀參加。從Taya傳道師佈道,到部落小朋友的音樂才藝表演,看得出來猶浩頭目與部落長老們對部落孩童、青少年的教育關懷與支持。
一年一度的感恩節盛事,讓平常在外的部落遊子回部落團聚,豐盛的午餐排滿了餐桌。能與部落朋友一起用餐,我們滿懷感恩的心,也看到部落凝聚力與溫暖的一面。
比亞外部落長時間投入社區關懷、老人照護與青少年的教育培養,近年來看到的收獲、成績之餘;面臨禮拜教會與部落食堂空間不足問題。而所需一筆不小的經費,部落以有善農業為主要生產收入,資源相當有限。希望透過這樣的訊息傳達給關心比亞外部落的朋友們,支持部落的文化傳承、支持部落青少年的教育發展、支持部落生活永續的發展...
20200823 天使部落(比亞外)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音與原色的靈魂在深層裡的宇宙相遇 ~
當靈魂歌手(芮斯)與靈魂畫家(林蒼鬱)在遙遠的年代因ㄧ首詩而結緣,藉由路寒袖老師朗讀那ㄧ夜靈與人之間的故事。
芮斯擁有原民排灣族的血統,出生涼山部落。多年後的今天,聽取芮斯說起涼山情歌與羅校長的故事,思念家鄉、思念雙親、思念生命美好的一頁~
我在多年以前就被芮斯獨特的原民聲線所吸引,收藏她的第一張「米靈岸」CD專輯。今日再度現場聆聽芮斯獨特高清濃郁的聲線,如喝ㄧ杯小米酒似醉非醒走在迷霧森林中的感受,五官受體全開了。
林蒼鬱老師「台灣,抽象時代」的畫風越來越精準、越來越狂野澎湃、華麗與能量。在動靜之間、在虛實之間、在沉淪與辯証之間、在無數個日月星辰之間...享受當下的寂靜的美好與創作靈感。
今日我偷得浮生半日閒,享受颱風前的寧靜之旅。
是原音也是原色的心靈饗宴。感恩~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選擇;往左或往右?(阿里山眠月線)
人生無時無刻都在做選擇,該往哪裏去?左或右、成功或失敗?
我們有勇氣進入黑暗深不見底的坑道?黑暗的盡頭是光明的未來前程?
這是一門功課,我們都在學習中,學習如何面對恐懼與不安的心。
 
 
 
 
文章標籤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