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來源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1094/tony1094.html

[台灣老照片].1899年《台灣名所寫真帖》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台灣寫真帖

 

《台灣名所寫真帖》,石川源一郎編著,出版於明治32年(1899),全書共132頁,收錄了約150多張台灣名勝照片。 本文影像來源引用自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的數位資料庫。

本書出版於日本統治台灣的第四年。日治初期,日本在台軍政機構大多承襲清朝政府遺留下的官署廳舍, 因此本書保存了不少清代舊建築的珍貴影像,這些建築後來大多已被拆除改建,如今只成追憶。而當時台灣各城市的古城多尚未拆除,從本書可以看到這些已消失的古城照片。 觀覽照片時,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

本書出版距今已經一百多年,歷經歲月,書紙漸舊,圖片保存的品質未臻理想,而書中圖片的編排,或採多圖交疊方式呈現, 以致部份照片的角落被其它照片遮掩。所以我捨棄了一些品質較差的照片及單純的人物照片,而以風景照片為主,總計選錄了116張老照片, 分享給對台灣老照片有興趣的讀者們。本書的每一張照片,或有標題及說明,或僅有標題而無說明文字。

本書特別之處,是書中穿插了不少的廣告頁,頗類似今日雜誌的經營方式。廣告反映當時的商業情況,亦間接反映當時台灣社會的面貌, 因此我也選錄了幾幅廣告,以供讀者參考。

我學習日文的時間淺短,翻譯日文,難以達雅;疏漏之處,在所難免。而本書主題涉及的景點,遍及台灣各地。 書中百年之前的照片景點,現址位於何處?今昔變遷如何?考證不能一一如意,只能盡心而已。謬誤之處,尚祈讀者先進們不吝指正。

日期:2014.08.25

p.s.本書為日治時代的著作,作者為日本人,其立場與觀點,與今日台灣史觀必然不同。本文如實翻譯內容, 並非代表筆者的立場或觀點,敬請讀者諒察。

 
 

《台灣名所寫真帖》 

◎北白川宮征討紀念碑: 北白川宮以尊貴的親王身份親自率領近衛師團從遼東的平野轉進本島,以鎮壓本島的匪徒。大軍從三貂角的這處海灘登陸。 此地是本島平定的紀念地,永垂青尺,因此我們將登陸紀念碑置於《台灣名所寫真帖》的卷首,以表彰故殿下的勳業,以永誌不忘。
紀念碑建造完工於明治三十年(1897),碑文如下:
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之後,台灣全土歸我版圖矣。而土匪起,頑抗我,北白川宮以近衛師團長,遂能奏討賊之功,其偉勳赫赫,耀于萬世,三貂嶺我軍初上陸,置師團司令部之地,今乃建石此地,以傳後世。    明治二十九年四月 台灣總督海軍大將伯爵樺山資紀謹誌。 
【譯註】紀念碑遺址位於今新北市貢寮區鹽寮海邊,原碑已拆毀,改為「鹽寮抗日紀念碑」。北白川宮征討紀念碑碑文原無標點符號,標點符號為筆者添加。
◎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位於西門町三丁目通,建物是舊政府時代的行台,以供外來大官住宿,各官廳長官時常在此會宴集議,其功能類似東京的鹿鳴館。 光緒十八年(我明治二十五年)興建,光緒二十一年(明治二十八年)落成。明治二十八年六月十七日樺山總督等官員入駐此地, 宣布全島始政,而做為總督府,其內有陸海軍幕僚及民政部、監督部、臨時土地調查局等機構。
【譯註】日治初期台灣總督府設於清代的欽差行台(鄰近台灣布政使司衙門所),這棟建築曾經是日治時代台灣最高行政中心(總督府), 所以後來原址改建為公會堂時,被遷至台北植物園保存。這座行台(行館)完工之年(1895),即遇台灣割讓, 隨即成了台灣總督府,存在的歷史極短,所以長久以來一直被誤為是台灣布政使司衙門的廳署。後來經過學者考證, 現在台北市文化局已將台北植物園內的「台灣布政使司衙門」歷史古蹟正名為「欽差行台」。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623篇-植物園.台灣布政使司衙門
◎基隆全景:基隆港位於台北東方約九里,是本島唯一的要港,三面山嶽重疊,僅北方臨海,做為通商港埠。沿海諸山斷崖絕壁,波浪激烈,岩石如嚙狀,頗為壯觀。
◎從大基隆眺覽停車場:大基隆是基隆最古老的市街,大約有七成的基隆住民居住於此地生活。基隆停車場與魚形島隔著海水,遙遙相對。
【譯註】清代及日治時代初期稱火車站為「停車場」,照片中停車場後方突起的山峰為曾子寮山(飛鳳山)。 基隆的地名有「大基隆」與「小基隆」之分,大基隆相當於現在仁愛區的文昌里、明德里、同風里、博愛里、新店里、仁德里、玉田里、忠勇里等里。 小基隆相當於現在中正區港通里、德義里、正義里、信義里、義重里、中船里、正船里、入船里等里。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1073篇-曾子寮山(飛鳳山).KEELUNG地標觀景台
◎從魚形島眺覽小基隆:魚形島位於大基隆與小基隆的中間,位於海中的勝景。小基隆離汽船的碇泊碼頭較近,因此其地日漸繁榮。
【譯註】魚形島,基隆港區的2座小島,清代稱為「鱟公島」與「鱟母島」,曾被列為基隆八景之一。 由於位於港內,阻擋航路,不利大船進出,日治時代第二次擴建基隆港時,將魚形島炸毀,地景今已消失。
◎基隆水上警察署:基隆水上警察署是去年興建,明治三十一年(1898)落成,是相當壯觀的建築。
【譯註】基隆港務警察局的前身。
◎基隆義重橋:架設於小基隆與大基隆之間的橋樑,是基隆往來最頻繁的地點。
【譯註】義重橋今名「金雞橋」(跨越田寮河的十二生肖橋之一),連結義二路與愛四路。
◎基隆辦務署:位於大基隆與小基隆中間的丘陵,也是基隆壯觀的建築物之一。
【譯註】辨務署是當時的地方政府機構,相當於縣級之下的支廳。基隆辦務署隸屬於台北縣,基隆辦務署相當於今日的基隆市政府。
◎Ku-Ru--Be--塔:俗稱為「su-re-do-mo」,實際是紀念外國水手溺死者的祭塔。
【譯註】Ku-Ru--Be(片假名),不知原意。據法賓兄指出,應是指清法戰爭時法軍艦隊指揮官孤拔中將。「su-re-do-mo」平假名音譯,可能是台語的轉譯,猜不出是台語何詞?...Tony補註於2014.08.26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175篇-法軍公墓
◎Ku-Ru--Be破壞的砲台(法國破壞的砲台):光緒十年(1884),法國與清國因安南(越南)問題而起衝突,兩國談判破裂, 遂起干戈。法軍攻打台灣,與當時台灣的巡撫劉銘傳及黑旗軍激戰,法艦猛烈砲擊,基隆砲台大半被毀。基隆港遂被其封鎖,處處遭到破壞。這座砲台是戰爭的紀念物,保存至今。
【譯註】當時在台灣的駐軍應是淮軍與湘軍,黑旗軍是在安南與法軍作戰。Ku-Ru--Be,應是指法軍指揮官孤拔(Courbet)。...Tony補註於2014.08.26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176篇-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基隆失守答辯
◎基隆仙洞:當地人稱「仙洞」,怪巖重疊的洞窟奇觀。從古以來,許多民眾在洞窟中設祭以祈福求財。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914篇-仙洞巖.佛手洞
◎大阪商船會社基隆支店:位於小基隆的碼頭,是新落成建築物,成為基隆碼頭一壯觀的建築景物。
◎基隆守備隊:位於基隆西北隅的獅球山麓。
◎竹仔寮隧道:竹仔寮隧道是台灣鐵道部最早興建的隧道,明治二十八年(1895)興建,次年十月落成。隧道全長一千八百三十五尺,採雙線軌道設計。
【譯註】竹仔寮(草字頭+寮)隧道,今稱「竹仔嶺隧道」。日治初期,因清代劉銘傳建的獅球嶺隧道設計不佳, 坡度過陡,火車不易行駛,於是改築竹仔寮隧道貫穿獅球嶺,於1897年1月完工,取代舊線。此為第一代竹仔寮隧道,後來陸續擴建為第二、三代隧道。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108篇-獅球嶺隧道
◎竹仔寮龍之瀧:竹子寮雙龍瀧位於竹子寮隧道入口處,形成二條瀑布的奇觀。
【延伸閱讀】龍之瀧(瀑布),曾是基隆舊八景之一的「魴頂瀑布」,日治時代竹仔寮隧道有「瀧的本隧」美稱。雙龍瀑布後來因台五線拓寬工程而消失。
◎台北縣廳:台北縣廳的建築物是光緒五年(1879)興工,次年完工。工事費用由紳商富豪義捐, 由當時台北府知事陳星聚所規畫,明治二十八年(1895),成為台北縣廳舍。
【譯註】台北縣廳相當於清代的台北府。最初管轄範圍涵蓋北台灣,約當今之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縣、宜蘭縣、新竹縣及新竹市。 本書出版之時,台灣的行政區域劃分為「三縣三廳」。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416篇-日據時代台灣行政區域的演變
◎臨時台灣鐵道敷設部:位於北門外。
【譯註】臨時台灣鐵道敷設部後改組為「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位於北門旁。這是第一代鐵道部的建築。
◎覆審法院:位於正南門內,去年七月起工,本年五月落成,其工程費用十萬金,建築壯麗。覆審法院,相相當於內地控訴院和大審院合併的權職,是台灣最高的裁判所。
【譯註】今台灣高等法院前身。
◎第一旅團司令部及淡水館:淡水館原為清國時代的登瀛書院,現為官民俱樂部。第一旅團司令部就設於淡水館旁。 
【譯註】登瀛書院創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最初書院位於台北城府後街的考棚,後來才搬到西門附近(今台北市長沙街一段上)。 日治初期台灣總督將書院改名為「淡水館」,先後成為官員俱樂部、市民仕紳集會所,後來在此地成立私立的台灣文庫,1906年8月16日因市區改正而拆除。 文庫的書籍後來成為台灣總督府圖書館的館藏基礎。
◎台北醫院:是台灣第一等的醫院,擁有三名醫學士及其他十數位的專任醫師。醫院建築亦相當宏壯,有數十棟建築, 工程費用十餘萬金,是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的附屬機構。
【譯註】台北醫院為台大醫院的前身。
◎台北測侯所:圓形的建築館,建築費約二萬五千餘金。
【譯註】今中央氣象局台北氣象站前身。
◎製藥所:位於正南門外,從事鴉片的製造,每年阿片產值約四百餘萬金。
◎台北郵便電信局:位於北門街三丁目的一等郵便局,其事務的繁忙,可與神戶郵便局匹敵。
【譯註】今台北郵局前身。
◎台北西門
◎台北大南門
◎台北北門
◎台北小南門
◎台北城的沿革: 今天的台北城,在二十年以前,城內還是一片廣漠的水田地。光緒四年(1878),當時台灣欽差沈葆楨奏議由台北艋舺地方府治創建台北城。 最初,台北府知事陳星聚規劃擬定在三板橋及圭母聚等地築城,做為官衙用地,於是以每一丈方支付上田一圓、中田八十錢、下田六十錢的價格向地主收購, 另外有地主義捐土地,並由台北地方富豪紳商捐助築城經費,總計耗費二十餘萬兩(約四十萬圓)。 
光緒五年(明治十二年),台北城興工,歷經三年,光緒八年(明治十五)年完工,而成為今日的偉觀。城壁完成時,設置東、西、南、北門, 另外設有小南門。大稻埕市街位於北門(承恩門)外;大南門(麗正門)通往景尾街;小南門通往艋舺八甲街。西門(寶成門)通往艋舺新起街; 東門(照正門)則通往三板橋及錫口的市街。東門的構造與北門極為相似,所以寫真帖省略了東門的照片。
【譯註】三板橋,今南京東路一段、林森北路一帶。圭母聚,或稱奎母卒,大稻埕舊稱,原為平埔族奇武族社居地。 東門(景福門),日治時代又稱「照正門」。台北城今僅存北門為清代舊貌。西門於日治初期拆除,南門、小南門、東門在光復後(1945)改建成今日的模樣。
◎台北西本願寺:西本願寺巡教師駐在所,位於北門外,原名至道宮,是某官衙在勤官員的廟所。
【譯註】後來西本願寺遷至新起町,位於今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西側,長沙街與貴陽街之間。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675篇-西本願寺
◎天后宮(台北辦務署所在): 位於石坊街東頭的廟宇,光緒十三年(1883)興工,十四年完工,祭祀天上聖母(媽祖),每年春秋兩季,舉行官民大祭。明治二十八年(1895)以來,做為軍隊的駐札地,如今又成為台北辦務署的廳舍。
【譯註】台北天后宮遺址位於今日台北二二八和平公園內國立台灣博物館現址。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300篇-台北城古蹟巡禮(一):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天后宮遺址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759篇-淡水天元宮.小基隆福成宮
◎大龍洞保安宮:位於大龍洞街的町外,是一棟宏壯美麗的建築物。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611篇-大龍峒保安宮
◎台灣國語學校: 是本島當地人教育的最高等學校,相當於內地的師範學校。其建築經費約十萬金。
【譯註】國語學校原址為今日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博愛校區(前身為臺北市立師範學校)。
◎台北物產陳列館:位於台北測候所旁,展示本地土產及內地物產,以供遊客參觀。
【譯註】原址為今南海學園內的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612篇-台北植物園.布政使司衙門.南海學園
◎台北監獄:原為前清參將衙門,明治二十八年(1895)八月做為監獄, 經過幾次修繕,如今更具規模。
【譯註】這是初期的台北監獄,後來日本政府利用台北城拆除的城牆石塊做為建材,擴大建造台北監獄。原址位於愛國東路底、金山南路交叉口附近(金山南路二段44巷),今僅剩部份圍牆遺跡,被登錄為台北市市定古蹟。
◎艋舺龍山寺:神明是從清國泉州龍山寺分靈而來,是有三百年的歷史的寺廟。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150篇-萬華古蹟之旅(1).龍山寺.青草巷.艋舺地藏庵
◎大稻埕建昌街:大稻埕位於北門外約五丁,是新店、大姑陷溪合流處,商店櫛比鱗次,極為繁榮。廣東、福建商賈與本地商人各半。製茶業年年興盛,與許多外商往來。 產出的茶葉多為烏龍茶,特別受到美國人的喜好,輸出頗多,可與日本內地輸出的茶葉相抗衡。六館街、建昌街是大稻埕中最繁昌的市街。
【譯註】建昌街今為貴德街北段,貴德街南段舊稱「千秋街」。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436篇-貴德街.迪化街
◎台北西門街
◎城壁上的複道
◎獨逸領事館:德國領事館位於大稻埕江邊,是台北一座偉觀的建築。
◎大稻埕六館街
【譯註】六館街因當地有板橋林家的六間洋樓而得名,是當時外商洋行以及領事館的所在地,約位於今大稻埕碼頭附近往圓環方向附近。
◎第一旅團本部
【譯註】當時日本軍隊多利用清朝政府遺留下來的廳舍做為駐地。此建築位於何處?待查。
◎台北辦務署
【譯註】原台北天后宮。(請參考上文台北天后宮譯註)。
◎淡水館
【譯註】原為清代登瀛書院。(請參考上文淡水館譯註)。
◎六館街小鳩屋:小島屋位於六館街,是台北首屈一指的割烹店,與清涼館並稱。
【譯註】割烹店,是指日本料理。
◎丸中溫泉:位於新起橫街三丁目,相當多浴客光臨此地。
【譯註】新起橫街意指新建造的橫街,位於今日萬華區昆明街以東的內江街及隆昌街一帶。
◎建昌街清涼館
【譯註】建昌街今為貴德街北段。
◎清涼館的遠望:位於建昌街二丁目的座敷,瀕臨大稻埕河岸, 頗富風景之美,是台北第一等的割烹店。
◎丸山公園:距離台北北門約二十五丁的名勝,山丘臨基隆河,樹木蓊鬱,充滿清涼之氣。
【譯註】丸山,就是「圓山」的日文漢字。圓山公園是台北第一座公園。
◎淡水稅關長官舍:面向港灣,風景優美。官舍是外國人的設計建築。
【譯註】照片中的建築是今日淡水紅毛城及舊英國領事館,並非淡水稅關長官舍,可能是作者誤植圖片或認知錯誤。 淡水稅關長官舍原為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又名小白宮。
◎台北守備隊:是舊政府時代的考棚,台北府管轄之下的淡水縣、新竹縣、宜蘭縣的秀才(如日本的學士)考試場所。
【譯註】當年台北府考棚土地是由士紳洪騰雲所捐獻,清政府曾頒贈急公好義坊,以嘉勉其義行。考棚原址位於台北城東北角,約今青島西路一帶。
【補註】依據總督府資料,台北守備隊旅團本部是駐紮在城隍廟中,後來該廟房舍撥給高等覆審法院使用(謝謝讀者提供資料),並非設於考棚。(感謝讀者提供補充資料...Tony補註於2015.12.08)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303篇-台北城古蹟巡禮(四)
◎枋橋林本源庭園:位於台北西邊二里的枋橋街,此地是台灣第一富豪林本源(維源)別莊。其家屋與庭園都是中國建築風格,壯麗偉觀,受到各界的讚賞。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500篇-林本源園邸(林家花園)
◎淡水港:又名滬尾。位於台北府的西北五里淡水河口的東岸,背山面河,北方面臨海洋。此地開港成為通商口岸,雖然港口有沙洲,滿潮時大輪船可以通行,成為茶葉、樟腦輸出的重要港口,人口約一萬,設有淡水稅關、滬尾辦務署等官方機構。
◎北投病院浴室:北投位於台北以北約二里半的閑雅幽邃之地,有溫泉流出,陸軍衛戍病院設於此處,提供在台兵士療養復健。 本地還有其它溫泉旅舍約五、六家。
◎新竹全景: 新竹城的城廓呈方形,周圍約三千米,城內有規劃整齊的市街,此地土地豐饒,但缺乏舟楫之便。自從鐵道敷設以來,漸漸成為台灣北部重要的商業流通市場。
◎新竹南門
◎新竹南門外的風景
【譯註】今日新竹市似無此一照片中的牌坊古蹟。不知牌坊是否依然健在?據讀者Kryote指出,照片中的石坊似是台南孔廟泮宮石坊。 亦有可能是本書作者誤植圖片。....Tony補註於2014.08.26
◎新竹東門
【譯註】照片中可以看見昔日尚未拆除的新竹城城牆。新竹東門(迎曦門)是新竹古城僅存的城門。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508篇-竹塹城迎曦門
◎苗栗街全景:苗栗是台灣北部山區的一大都邑,位於後龍河(後龍溪)上游六里處, 其地與生蕃地接壤,因此清國政府曾設有隘勇駐兵以防禦蕃民。這裡是本島樟腦重要的產地。
◎牛馬頭街:牛馬頭街(牛罵頭街)位於台中縣大安港鄰近的塗葛窟。附近一帶的平野是稻米出產地。
【譯註】牛罵頭,「清水」的舊名。塗葛堀又名「塗角堀」,位於大肚溪出海口北岸。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822篇-牛罵頭.鰲峰山
◎大甲北門
【譯註】大甲城是清朝道光年間,由地方士紳所建造的城池,城內市街的中心點即大甲鎮瀾宮。日治時期因市區改正而被陸續拆除。
◎彰化城:是台灣西部的大都會,縣城有石壁城牆圍繞,四座城門,市街整齊清潔。八卦山屹立於東門之外。清國政府曾在八卦山頂修築砲台以備不慮之需。
◎台中西門外的風景:台中是台中縣廳的所在地,也是第二旅團司令部的駐地,有許多官衙機構。此地位居全島的中央, 前清國政府曾規劃設置省府於此地。建省計劃正進行中,而台灣已歸我國所有。 
【譯註】清法戰爭後,台灣建省,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籌劃將台中定為台灣省城, 派遣台灣縣(台中縣)知縣黃承乙建造省城,分為八門、四樓。劉銘傳去職之後,繼任巡撫邵友濂以台灣省財政困難而廢止新建城省計劃,而將省會設於台北。日治時代明治36年(1903),台中市進行市區改正,拆除城垣及城門,只保留大北門的城樓(明遠樓),今放置於台中公園內。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607篇-台中公園
◎第二旅團本部
【譯註】是沿用清朝政府的舊建物。第二旅團駐地今為干城營區,現列為台中第六期土地重劃區。
◎台中憲兵首部
【譯註】是沿用清朝政府的舊建物。
◎從日月潭眺望水社大山:日月潭係台中縣管轄的地區。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1019篇-日月潭之旅(1):日月潭.拉魯島.伊達邵
◎埔里社大肚城的風景:埔里位於彰化東邊山中數十里的山區小都會,有本島人及熟蕃居住於此。清國政府曾設置埔里廳,以管轄這處新領土。 如今設有辦務署。埔里社位居全島蕃社中的中央位置。
【譯註】大肚城,即「大埔城」。埔里社廳設於光緒元年(1875)。光緒四年(1878)台灣總兵吳光亮奏准在埔里社築土城,周圍五百丈,城牆深一丈六、寬一丈,東、西、南、北四方,各設城門,號稱「大埔城」。
◎鹿港文廟:鹿港第一建築,建築頗具奇觀。鹿港位彰化西海岸,與中國福建省泉州相對,是距離大陸最近的港口,貨物集散之地,是台灣西部商業的中心之一,常見中國商船進出。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615篇-鹿港古蹟之旅(一)
◎北斗:市街位於河川中的一小島,約有二百住戶,設有辦務署。
◎他里霧守備隊
【譯註】他里霧,雲林斗南的舊稱。守備隊似以寺廟為駐地。
◎阿罩霧庄
【譯註】阿罩霧,台中霧峰的舊稱。圖中的大宅未指明是何處,或許是霧峰林家。
◎大平頂殉難碑
【譯註】大坪頂,位於今雲林縣古坑鄉。日治初期,簡義、柯鐵虎等人大坪頂組織抗日軍,號稱「鐵國山」。 1896年6月,簡義率眾攻擊雲林支廳。日軍雲林守備隊長中村中尉率部下30人,深入鐵國山偵察,遭包圍中村中尉及其部下,死傷殆盡。 事後日軍集結重兵,展開屠村報復後,雲林各庄被焚毀的民房近5000戶,民眾死亡人數眾多,或說數千人至萬人以上。此紀念碑題為戰死者之墓,應為日本政府埋葬陣亡日軍而立的紀念碑。 遺址不知位於何處?
◎龜仔頭烏溪藤橋
【譯註】龜仔頭,今南投國姓鄉福龜。龜仔頭是昔日為進入埔里盆地北路要地。烏溪是大肚溪的上游。
◎濁水溪的急流: 濁水溪發源於si-ru-bi-ya及新高兩山,會合於集集大山的南麓,向西奔流注入大海。其流激急, 河水常混濁,降雨少時,河床乾涸;若連日雨天,則洪流泛濫,流急如矢,當時之際,若度符操作失誤,則翻覆沒頂,極其危險。
◎嘉義東門外的風景: 嘉義位於本島南北交通要區之地,嘉義縣城以石塊為基礎,上面以煉瓦以築城。其東北方多溝渠,富於水利,土地膏腴。 舊政府時代的縣廳即今日的辦務署。地方法院是明治三十年(1897)新建築的衙署。東門的戍樓在前年我軍攻擊嘉義之時遭到破壞,尚未修繕,因此令人有觸目淒然的觀感。
【譯註】嘉義縣城是清朝嘉義縣(諸羅縣)的縣治,是台灣最早興建的城池。1895年乙未戰爭時受到戰火破壞。日治時期經市區改正後,城垣已完全消失。
◎嘉義西門外的風景
◎從嘉義城外眺望南門
◎嘉義地方法院
【譯註】今嘉義地方法院前身。當時廳舍沿用清朝舊建築物,不確定原址是否與今日嘉義地方法院同址。
◎嘉義守備隊
【譯註】廳舍沿用清朝舊建築物,不知原址位於何處?
◎新營庄:位於嘉以南六里廿四丁的一處小市街。
◎曾文溪:位於新營庄以南四里十二丁的小市街,多水田。
【譯註】曾文溪,即拔林(舊稱拔仔林),位於曾文溪北岸。
◎台南全景:是本島西南部大都會,曾是鄭氏政權雄偉的古城,是台灣府舊府治。明治二十年(1887)改稱台南府。 府城以石塊煉瓦建造,周圍二里許,長方形,東西南北各開二門,市街屋宇壯麗,道路狹隘,鋪以石塊。 府城西南一里許的安平港,有運河與府城西門相通,常見竹筏笘船滿載貨物往來如織。安平港輸出貨平以砂糖、樟腦等為大宗,輸入品則以綿布、毛布類為主。 台南是第三旅團及台南縣廳的所在地。
◎台南南門
◎台南大西門
◎台南北門
◎台南小南門
◎台南關帝廟:兩廣會館、騎兵中隊、第三旅團本部,都是宏壯的建物。特別是關帝廟、兩廣會館,是台南城內最著名的建築物。
◎台南兩廣會館:是台南首屈一指的建築物,為當地廣東移民的俱樂部。
【譯註】兩廣會館是當時台南城內著名的建築,會館完工不久,即遇台灣割讓,被沒收充公,後來成立台南博物館,是日治時代台灣第一座公共博物館。二次大戰後期毀於戰火。
◎台南騎兵中隊
【譯註】廳舍沿用清朝舊建築物,不知原址位於何處?
◎安平紅毛城:是西曆1650年左右荷蘭人所建造,後為鄭成功所攻陷,鄭氏據有此地, 以恢復明朝為目的,最後失敗。近來幾經滄桑,俯仰今昔,令人感觸。
【譯註】此照片正確應為二鯤鯓砲台(億載金城),本書作者誤植照片。
【延伸閱讀】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859篇-億載金城
◎第三旅團本部
【譯註】廳舍沿用清朝舊建築物,不知原址位於何處?
◎安平港:位於台南西南鄰近的一座港口,人口約一萬五千人,市況繁榮。 開港通商,出口以砂糖、樟腦為大宗,阿片、綿布、毛布等商品亦多從此港輸入。
◎阿公店:位於台南與鳳山之間的市街,設有辦務署。
【譯註】阿公店,高雄岡山的舊地名。
◎鳳山東門外的風景:鳳山位於台南以南約十里、打狗的東北三里。 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之亂後,建築縣城,以土壁圍繞,高約七尺,設置五座城門,而以東門規模最大。
【譯註】此指鳳山舊城的東門,位於今日高雄左營區。
◎打狗全景:打狗港(一名旗後),位於台南以南十里左右,鳳山的西邊三里,是一座通商港口,輸出品主要以砂糖為主。港口山紫水明,景致大概是全島之冠。
◎牡丹社石門:台東廳管轄的楓紅附近牡丹社的地理奇觀。
【譯註】此為「牡丹社事件」古戰場。
◎恒春城:位於本島的極南之境,多山嶽,少田野,東、西、南三面瀕臨大海,只有社寮、艾南、琅喬等港口,天氣平穩時, 可以有二、三船舶碇泊。氣候四時溫暖,所以名為恒春。
◎宜蘭廳:明治七年(1875)時,清國政府改噶瑪蘭廳為宜蘭縣。宜蘭城的東、南面向海,西面背山,北邊以三貂嶺為界,南抵蘇澳。設置宜蘭廳、守備隊、辦務署及郵便電信局,市況漸漸繁盛。
◎宜蘭辦務署
【譯註】相當於今日的宜蘭縣政府。當時廳舍仍沿用清朝時代的舊建物。
◎澎湖島媽公城:四周的城門地處要害之地,城牆堅固,月夜乘坐小舟遙遙遠望媽宮城,彷彿望見龍宮。
◎澎湖島憲兵首部:位於媽宮城內,屋宇壯大,庭前有一棵榕樹,盛夏時候,綠蔭深深,處於其下臥榻,清涼自生,令人精神爽快。
◎千人塚:位於媽宮城東門外約七八、丁的千人塚,中央屹立一座高的大石碑,是紀念明治二十八年(1895) 三月比志島混成支隊占領澎湖島之際因戰死及病死的千名軍士骨骸。
◎澎湖島廳:位於媽宮城的中央,結構宏壯,美輪美奐。
【譯註】當時廳舍仍沿用清朝時代的舊建物。
◎澎湖島全景:澎湖島位於中國大陸與台灣的中間, 距離台南約三十里,距離廈門約五十里,有名稱的島嶼有五十五座,最大的島嶼是澎湖本島。澎湖土地磽确,難以生產米穀,唯有種植黃梁、 落花生等農作物。沿海居民大都以從事漁業為生,各島地形平坦,丘陵光禿,僅生矮草,缺少樹木及河流,給人滿目景象荒涼的感覺。
◎鵝鑾鼻(台灣南端)燈塔:位於本島最南端的南岬,是東洋第一等燈塔。最初, 中國政府曾經花費四十金的經費在此建立一座鐵製圓形,漆以白色的燈塔。燈塔高五九九尺,高於海面十八丈。其燈光可以照射二十里外的海面。 明治二十八年(1895)的戰爭,清國殘餘的士兵放火破壞燈塔。總督府於明治三十年(1897)六月進行修繕工事,次年五月,燈塔恢復照明。燈塔壘壁周圍約一丁,設置霧砲兩門,其建築宏壯雄偉,令人想見。
◎紅頭嶼探見隊上陸地
【譯註】紅頭嶼,蘭嶼舊稱。
◎紅頭嶼村落:紅頭嶼距台東約二十里的海上,周圍約十里,當地土著雖然是生蕃,但性情稍為溫良, 以漁業、畜牧為生,亦知稼穡農事,家裡畜養雞、羊、豬等,此外還有一種的山羊名為「Ka-ku-ri」,擁有美麗的毛色。此地的椰子樹非常繁茂,人口約一千人。明治三十年(1897)二月,總督府才開始派遺探險隊前來此地探查。
◎台灣島蕃族:
【譯註】日治初期,日本人類學者來台,才開始對台灣原住民族進行有系統的民族學族群分類。 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於明治二十八年(1895)11月來到台灣,任職於總督府民政局,學習台語,同時研究泰雅語、自修馬來語。 最初,他將台灣原住民分成八類:泰雅、阿美、布農、曹、賽夏、排灣、漂馬(即卑南)、平埔族,打破以往生番、熟番的劃分, 而又將平埔族再分成十族:馬卡道、西拉雅、魯羅阿、貓霧涑、阿里坤、巴布蘭、巴則海、道卡斯、凱達格蘭、噶瑪蘭,成為台灣原住民族分類的第一人。
附錄:《台灣名所寫真帖》內頁廣告選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正 的頭像
    阿正

    跟阿正去旅行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