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林家花園------資料來源國史館

http://www.drnh.gov.tw/ImagesPost/95e727db-d00f-498b-969c-52efed770f2d/d7f6aa36-0e9f-42e6-bf54-21634562efd6_ALLFILES.pdf

話說板橋林家 ─林本源家的 歷史 許雪姬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一、前言 臺灣家族史的研究,過去有集中在霧峰 林家和板橋林家的趨勢,近來家族史的研究 則也關注到其他家族。已故王世慶教授對家 族所做的分類,即年收租一千石、一千石至 一萬石、一萬石以上三類;在臺灣一萬石以 上的家族不多;但在一千到一萬石之間的家 族則與地方開發息息相關,如新竹鄭家、林 家,龍井林家,里港藍家等都是。至於一萬 石以上的就只有板橋林家與霧峰林家等少 數幾家。家族史是具體而微的臺灣史,最能 看出在改朝換代時家族如何肆應,也是看到 婦女活動的最佳場域,故目前在大學開有家 族史的課,鼓勵學生由自己的家族史做起, 對訓練學生做口訪、田野及蒐集資料很有幫 助。 板橋林家可說是清代臺灣第一大家族, 在中國也赫赫有名,以「臺灣林」或「板 橋林」聞名,她的字號叫「林本源」。原來 林家的開臺祖林平侯膝下有五子,分別是國 棟、國仁、國華、國英、國芳,由於經商拓 墾,各給一個記號即飲記、水記、本記、思 記、源記;由於三房國華(本記)、五房國 芳(源記)最盛,故以林本源為字號。目前 對林本源的研究主要針對林家來臺及其與 新莊、大嵙崁、板橋等地的土地開發;及林 家的重要人物林平侯、林維源、林熊徵、林 熊祥、林景仁、林柏壽;林本源邸園(三落 大厝、五落大厝、花園等)是除了霧峰林家 本文係 2011 年 11 月 23 日國史館「百年風華─臺灣五 大家族特展」系列演講(一)演講稿。 國 史 研 究 通 訊 第 二 期 0 0 0 外,最受研究者青睞的家族。 二、林平侯奠定林本源的丕基 林家系出漳州龍溪,最先來臺的是林應 寅,他到新莊從事筆耕,年老遂回鄉,並長 眠於故鄉。林平侯是林應寅次子,1786 年 來臺尋父,傭於米商鄭谷家,幾年後鄭谷 認為平侯有商才,借給千金,遂由臺灣賣 米 到 大 陸, 由 此 起家。除米業外, 也和新竹林紹賢經 營鹽業,並涉足航 運業,除經商外, 也 陸 續 闢 土、 買 地,可說來臺第一 代即獲鉅富。為了 保護家產,並達成 做官的心願,乃依 清廷捐納之例,在 1803 年 捐 得 縣 丞 為起捐官品,再捐知州,指省分發到廣西, 先任潯州通判,兼攝來賓縣事,尋補桂林同 知,再陞署南寧府知府、柳州知府,前後仕 宦 6 年,任內頗有政績。知府為四品官,回 臺後已足以與在臺官僚分庭抗禮。為了開發 大嵙崁地區的土地,在他的時代乃由新莊遷 往。 1819 年林平侯以長子林國棟之名,在 故鄉設林氏義莊─永澤堂,共 43 甲 8 分 餘地,以其田租賑濟族親。此外,鳳山縣 城、淡水廳城的建立,張丙事件、鴉片戰 爭,他都有捐助。雖有如上義舉,但平侯凡 事節儉,不輕易耗財,曾任臺灣道的姚瑩曾 對他勸捐,他推三阻四,姚瑩說他「年耄而 慳,勸捐文諭全置不理,反謂覬覦其財。」 他一生購買許多田產,使林家成為臺灣最大 的地主。1824 年為了避免漳泉械鬥之禍, 並保護家族,在大嵙崁建城,既有防禦功 能, 也 建 有 土 礱 間、倉庫來處理租 榖,來臺第一代就 發財者不多,因此 林平侯可說是一代 商才。 林 平 侯 過 世 後,由林國華、國 芳 兩 兄 弟 總 綰 家 業,由於國華大國 芳十八歲;且國芳 較長住在龍溪,因 此國華的角色十分重要。他雖襲老父之路總 想由捐官到任實官,卻因一連串的丁憂,使 其赴京候選不成,難圓任實官之夢。林國芳 則是一個好擊技、書法頗佳的人,但他在故 鄉平日頗為強勢,泉州府知府認為他平日僭 越(坐四人轎),又敢對漳州知縣的幕友動 粗,是地方上的領袖;在北臺,他也一反父 親依違在漳、泉之間,成為漳州人的領袖, 終於釀成漳泉械鬥,之後有恃強起泉州佃人 道光年間「林本源」土地契字 研 究 討 論 0 0 0 臺 灣 家 族 史 之事,也逼使林家再遷往板橋,並建城以稍 避泉州人之鋒。 閩浙總督慶端等上奏說林國芳:「招 募壯勇,四出焚搶,幾至激變,實屬為富 不仁,目無法紀」,將其捐職革除,還下 令逮捕他到福建省城福州訊問,正值此時 (1862)林國芳過世,得年四十二歲,被臺 灣民間說成「第一驚死林國芳。」而這時其 兄也早在 1857 年即過世。 林國華、國芳兩兄弟,除克紹箕裘再廣 置田產外,對獎掖文士也出了力。如招金 石名家呂世宜(西村)到林家,供其蒐集碑 板之資;名畫家謝琯樵也受聘林家。此外, 葉化成(東谷)、許筠都到林家,加深了林 家的人文氣習。林國華亦精於書法,世人以 國華字樞北,葉東谷、呂西村、陳南金皆善 書,而合稱為「東西南北四傑」。 總之,林本源的二世,雖未任實官,但 已將父林平侯時期的租數萬石增到十數萬 石,閩浙總督王懿德說這兩兄弟「富約千 萬」。 三、臺灣近代化的幕後推手林 維源 林家在臺三世是林維讓(1818-1878)、 林 維 源(1838-1905) 兩 兄 弟, 兩 兄 弟 差 二十歲,因此林國華過世後先由國芳掌家 政,國芳過世後,即由林維讓主持家中大 事。在世期間,協助官方平戴潮春事件中在 新莊、桃園一帶要響應的楊德源,還助餉二 萬兩。而後亦捐官,且為化解漳泉間的不和 而出力,如以妹嫁泉州人莊正,為建大觀義 學使講學,企圖泯除漳、泉界線,而不再僅 是漳人的領袖。此外,也與弟維源參與《淡 水廳志》的修纂,迄今家中還保存該志的雕 版。1876 年因牡丹社事件後沈葆禎建議閩 撫半年駐臺,因而前來的丁日昌,為籌臺灣 的海防、鐵路款項,乃向林家勸捐,時維讓 已病,由林維源前往,捐出了 36 萬兩,此 筆數目很大,因此不僅洗刷了林國芳的罪 名,恢復原銜,且得到朝廷「永不再捐」的 承諾。林維源在咸、同年間早已遵例捐官, 至是成為林家的領導人、漳人的領袖。 1884 年清法戰爭,兵備道劉璈再度勸 林家捐款,並組團練以自保,林維源迫不得 已捐了 20 萬兩乃避回厦門,不料被清廷任 命以巡撫銜來臺抗擊法軍的劉銘傳又看上 林家的財富,再度勸捐,林維源不得不再認 捐 20 萬兩。清法戰爭結束後,劉銘傳被任 命為臺灣巡撫,此後在林維源的協助下,對 促進臺灣現代化貢獻良多;尤其在殖產興業 方面。此外,他被命為全臺撫墾大臣,才有 1894 年蘭雅廳的設立。臺灣進士施士洁在 〈侍郎銜太僕寺卿林公壙志〉稱林維源在這 10 多年來的貢獻是「設育嬰、葺廢墳、平 陂路、創養濟院以恤窮黎,修淡水志以存文 獻,闢大觀社以惠士林,大甲溪歲溺,與諸 道造浮橋,民獲安渡。督辦臺灣撫墾事,凡 築鐵道、開煤礦、建行省、築郡垣,無不參 國 史 研 究 通 訊 第 二 期 0 0 0 預。」可謂中肯。 四、乙未之役與林家的選擇 1895 年清廷割讓臺灣,林維源決定回 厦門,主要是為他個人與全家人的生命安全 著想;另一理由是,他是朝廷命官,理應從 命內渡。他沒有留在臺灣,也飽受候補道 易順鼎的責難,說他官二品,捐款又少(8 萬),又將家產讓給敵人,乞其保護,本來 就無心肝,也就沒有什麼好責備了。林家雖 曾透過德忌利士洋行的買辦薛棠谷資助各 地義軍,但因其家丁壯勇被收編,終至不得 不加入日方,而與抗日義軍作戰。 由於 1897 年 5 月 8 日是依和約的「臺 灣住民去就決定日」,一旦決定回清國者, 在臺灣就不能擁有土地所有權,林維源受 迫,為了保護家產乃派三房(林國芳子林維 得一系)回臺保護家產。林維源本人一直到 1905 年死亡為止,都沒有再回臺灣,保留 了大清官員的面目;但也派管事來回兩岸, 並讓部分族人入日本籍,而顧慮到日本政府 的面子。 林維源在清末臺灣締造的顛峰時代,到 日本統治後已不復存在,除了戰爭中的損失 外,原有的水租權也被挑戰,由當地民眾控 告非法取財,林家敗訴;而林家控告士林潘 盛清吞沒其銀 4 萬兩,也告敗訴;林家已不 復清末時風光。 為了因應此局面,林家再度展開外交手 段,以免日本政府對其造成太大的不利;在 後藤新平民政長官赴厦門訪問時,林維源當 面懇託其照顧在臺的彭壽、祖壽。 林維源逝世象徵一個新的世代來臨,首 先就是分家的問題,雖然林生前(1899)已 將林家產業分成三房頭六記號,各有所得; 但要分家時卻面對家族不和的情況。日本政 府不得不派出臺北廳長井村大吉出面協調, 將家產中的 25 萬石租,分給三房,由大房 得 10/25,二房得 12/25,三房得 3/25,主 要因家業大半為林維源的二房所掙得;而日 本人卻重視大房的繼承權,因此大房只略少 於二房,至於三房雖然護產有功,但因是 螟蛉子的後代,因此分得少。至於另 10 萬 石則組成「祭祀公業林本源」,大房持分 20/60,二房 30/60,三房 10/60。 五、在臺灣的林家 日本人的家產向來由長子繼承,林家二 房既以中國為活動場域,因此長房、兼祧 兩房的林熊徵乃成為板橋林家的新領導人。 林本源既已分家,又缺乏如林維源般的經營 長才,日本政府乃勸導其成立林本源製糖會 社,此乃以「臺灣人的資本、內地人的智 識」的所謂內臺人的方式來經營,一方面勸 林家自香港銀行領回二百多萬存款,加上臺 銀的融資,再結合日本的技術與管理而成。 以三房彭壽為社長,但大、二房想變更為股 份公司,由林熊徵任社長,卻未能如願;彭 研 究 討 論 0 0 0 臺 灣 家 族 史 壽過世,林糖由其弟鶴壽繼任,但因資本不 足,向銀行貸款又不可得,索性將股份賣給 鈴木商店,熊徵見自己股份沒有鈴木多,也 將股票賣給鈴木,引起「林糖賣却事件」, 經總督府介入,加上二林事件發生,乃在 1927 年將林糖賣給鹽水港製糖會社。 華南銀行設立又是另一個日本政府利 用、控制林家的一個例子。1929 年初,日 本政府勸林熊徵出面成立華南銀行,以體現 中日親善、協助日本政府藉由華銀的設立來 控制華南、南洋經濟的命脈。林家由早期經 營錢莊升級為銀行業,而臺銀在背後操縱、 支援,成為華銀能存在的最大理由。 大成火災海上保險事業設立於1920年, 一是受保險業勃興所刺激,二是要做好內臺 人間的合作而產生,由大房林熊光(行三) 與日人益子逞輔合作,但因益子有意將總行 遷至東京,又排擠熊光出經營圈;再加上 1934 年函館大火災、1940 年靜岡火災的賠 償,因而 1941 年已將股票 3 萬股賣給東京 海上保險,1943 年開始與日新火災合併計 算,此時大成已名存實亡。不論如何,林家 為日本政府重視則為顯然,如臺灣總督府評 議會的設立,先由林熊徵擔任府評議員,熊 徵赴日後改由林熊光繼任,熊光赴日後再由 林熊祥接任,以迄日本投降。 六、在中國的林本源家 乙未之役,林本源家大房先在鼓浪嶼, 後遷往福州,二房林維源系則以林爾嘉為首 住鼓浪嶼,三房林鶴壽則在上海、厦門間經 商。 林爾嘉人稱「小大人」,他在鼓浪嶼設 「菽莊花園」以媲美林家花園。此外,在清 末他擔任福建全省礦務議員、度支部幣制議 員、農工商部頭等顧問官,升到侍郎。民國 以後雖被推為福建諮議局議員,又獲選參議 院議員,卻辭不接受,只擔任鼓浪嶼工部局 林本源製糖會社社長林熊徵(右四)、監察役許 丙(左一)於來青閣合影 鼓浪嶼菽莊花園一景(攝影 / 許雪姬) 國 史 研 究 通 訊 第 二 期 0 0 0 董事。他投資泉州電氣公司、創辦厦門德律 風公司、籌建漳厦鐵路,自組自來水公司, 繼承父親的錢莊等,1911 年在漳州購買 400 多甲地,設廣裕農福公司;他愛詩,因而組 菽莊吟社定期開詩會。 林熊祥則長期擔任福州臺灣公會會長, 他經營鋸木廠及錢莊,並在 1921 年 8 月至 1922 年 8 月間一共以高利貸借給福建省政 府日金 260 萬元、福茀 12 萬元、台伏 41 萬 元,由於這筆大款項乃熊祥向日本勸業銀行 低利貸款、再高利放貸,因此福建省政府一 旦不能償債,林熊徵即面臨財務危機;後在 日本政府協助下將此債變成國債,得到債 權保障,但福建省政府迄今為止尚未還清。 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林熊祥乃遷回臺灣。 林鶴壽是林家第四世中最受林維源器重 者,二十歲當上林糖社長,卸任後到厦門 經營錢莊,並和邱木合作經營鶴木產業株式 會社。此外,在上海英租界興建著名的高級 公寓─瑞華公寓,在今上海烏魯木齊路一 帶;並在鼓浪嶼建八卦樓,即過去的厦門歷 史博物館。不過因富貲財為上海當地人覬 覦,長、次子遭綁架,在付出贖金後才得恢 復自由,他一氣之下解雇家中有嫌疑的 38 位傭人;1938 年因病過世。 七、戰後的林本源家 1945 年底林熊徵由日本返臺,擔任華 南商業銀行籌備處主任,1946 年 4 月他以 臺灣省商會聯合會整理委員會委員的身分 代表參加南京的全國商會聯合會擴大會議, 復被選為主席團之一;8 月 1 日又當選臺北 市商會理事長,又當選臺灣省商聯會理事 長,再被推舉赴南京開會,回臺後於年底腦 溢血過世。 林熊祥並未因兄逝而成為林家新領導 人,他因涉入「臺灣獨立事件」(一稱臺灣 自治事件),於 1946 年 2 月被捕,而被判 刑 1 年 10 個月。此後他在 1948 年入臺灣省 通志館,並在 1954 年至 1960 年任臺灣省文 獻委員會主任委員,貢獻於文化界。 林柏壽(林維源第四子)在戰後成為政 府與林家修補裂痕的主要人物,先被任命為 臺泥董事長,以後也擔任中國國際商銀董事 長,又捐大批骨董給故宮,成立臺泥、季丞 獎學金,成立財團法人蕭同茲新聞文教基金 會,另成立林本源中華文教基金會,長期支 持《臺灣風物》迄今。 林熊祥因有案被捕反倒逃過了二二八 事件;板橋林家的林宗賢(林維源孫)任 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委員兼向美國領事 館宣布事件代表,其罪行為「策動暴動號召 亂黨主張臺灣獨立」,而被判有期徒刑 10 年、褫奪公權 10 年,後改判有期徒刑 3 年 6 個月,褫奪公權 3 年,其後雖免除牢獄之 災,卻也消失於政治舞台。林子畏(林維源 孫)出資設立的《大明報》也被查封;林衡 道(林熊祥子)被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參謀柯 遠芬軟禁和敲詐,此後不再見林家有明顯的 研 究 討 論 0 0 0 臺 灣 家 族 史 再重修。2005 年初完成 15 天的體檢及定期 養護的工作,2006 年出《匾聯之美》一書, 修訂匾聯中的錯誤,並介紹園中匾聯的背後 意涵,2009 年出版《樓臺重起》上、下篇, 上篇為歷史、下篇為建築,介紹林家花園。 《樓臺重起》獲第三屆國家出版獎,2011 年再版。 八、結論 板橋林本源家由林平侯來臺發迹,迄今 其子孫仍在金融界擁有一席之地位,如林熊 徵之子林明成,為華南銀行董事長、華南金 控副董事長,林本源家沒有「富不過三代」 的問題。 板橋林家常協助政府的統治,在清代協 助劉銘傳的殖產興業工作,在日治時期林家 雖也參與臺中中學的設立,但在臺灣民族運 動上則較站在日本政府那邊,與辜家組公益 會、開有力者大會等,在家族的性格上是商 業性的。戰後,其重要性雖不如清代、日治 時代,但其家族的歷史仍與臺灣歷史的發展 息息相關,見證了每一個關鍵時刻。 政治立場,絕跡於政治場中。 1955 年蔣介石總統到慈湖,以其山川 秀麗頗似家鄉溪口,擬建屋為休憩之所,該 地為林家大房所有,林家乃捐出 19 公頃的 土地,但蔣介石不允,遂以免費租借 10 年。 1975 年蔣過世,遂卜葬於此。1989 年租期 已屆三期,林熊徵之子林明成乃捐出該批土 地,政府於 1993 年在慈湖西側約二百公尺 公路旁立碑表彰林明成。 板橋林家花園,大約在 1893 年建完, 日治時期曾為總督、民政長官及日本要人來 臺必參觀之地。戰後因被林頂立密報聚集在 花園的 60 多名流氓糾集民眾,盜取陸軍倉 庫物資約新臺幣 3 億元,還搶去槍 30 餘桿、 機關槍 3 架等,林家花園成為是非之地。 1949 年中央政府撤退來臺,花園乃借 給國民黨作為辦公室之用,不料來臺家眷一 起住入,以後又陸續有千餘人住進,政府為 之編「留侯里」,往後為了整建花園,林柏 壽乃在 1970 年底將花園三千坪土地捐給政 府,再捐一千萬作為整建花園之用。政府先 是請來東海大學建築系進行研究工作,並在 1977 年遷出所有違住戶,而在 1982 年開工 整修,遂於 1987 年 1 月 1 日開幕,1997 年再重修。2005 年初完成 15 天的體檢及定期 養護的工作,2006 年出《匾聯之美》一書, 修訂匾聯中的錯誤,並介紹園中匾聯的背後 意涵,2009 年出版《樓臺重起》上、下篇, 上篇為歷史、下篇為建築,介紹林家花園。 《樓臺重起》獲第三屆國家出版獎,2011 年再版。 八、結論 板橋林本源家由林平侯來臺發迹,迄今 其子孫仍在金融界擁有一席之地位,如林熊 徵之子林明成,為華南銀行董事長、華南金 控副董事長,林本源家沒有「富不過三代」 的問題。 板橋林家常協助政府的統治,在清代協 助劉銘傳的殖產興業工作,在日治時期林家 雖也參與臺中中學的設立,但在臺灣民族運 動上則較站在日本政府那邊,與辜家組公益 會、開有力者大會等,在家族的性格上是商 業性的。戰後,其重要性雖不如清代、日治 時代,但其家族的歷史仍與臺灣歷史的發展 息息相關,見證了每一個關鍵時刻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林家花園 國史館 許雪姬
    全站熱搜

    阿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