鱉溪上的「流水席」饗宴 — 吉拉米代部落
今天吉拉米代天氣晴,ㄧ早阿龍開著「高鐵車」沿臺23線東富公路韃韃聲奔馳。公路沿鱉溪蜿蜒曲折,海岸山脈聳立於溪谷兩旁,ㄧ個轉彎處,我們進入中溝溪流。中溝橋因上次颱風橋樑龜裂,高鐵車無法通行,我們步行來到莫言祖父留下來的傳統耕田。薑黃、文旦、芭樂是族人的一級產業,無毒有機耕作是小農的堅持。前方不遠處有一道女鬼瀑布,莫言說起那久遠淒美的愛情苦楝樹的故事~
穿越林地,只見溪谷深壑有一處平潭,我們一行人撐篙竹筏玩水樂。莫言不愧是位生活有品味的人,隨手捻來是傳統文化與新品味的結合。用來裝射箭桶的刺竹,搖身一變成為有(竹香味的咖啡),坐在林蔭下腳泡著涼溪水,喝一口特別的竹香咖啡,真享受。
當口齒還留著咖啡香餘蘊,午餐在鱉溪上的流水席更讓我驚豔不已。自己走過不少部落,第一次真的有人將餐桌搬到戶外(深山野溪),享用在地美食。在大自然裡呼吸純淨的天氣、四周環境森林蒼鬱、腳踏沁涼的溪水,吃著美食,人生足矣。
吉拉米代部落以阿美族為主,客家閩南人混居其中。「吉」是阿美族語多數的意思,「拉」語助詞,「米代」意指櫸木、楓香之大樹。全意指:阿美族語的「大樹根」之意,據說是早期族人覺得離耕地太遠,遷移至此時看到楓香樹根大到可以當橋梁而以此為名。
吉拉米代部落在花蓮/富里鄉的豐南村,既是臺23線東富公路,富里往東河的聯絡道路,也是台灣有名的十大危險公路之一,小天祥是此處知名的景點。
石厝溝溪是鱉溪的主要支流,溪中住著一種神秘的水中魚類「台東間爬岩鰍」,「哈拉」(hara,是阿美族語的稱呼)
在石門橋下的石厝溝溪可以清楚看到,從日治時期開鑿的百年水圳之一,藉以灌溉著層層疊疊的稻田,當地人稱為吉哈拉艾,除獲花蓮縣政府公告登錄為「吉哈拉艾文化景觀區」,更榮獲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2016全球百大綠色旅遊地選拔」的殊榮。
有多久我們已經忘了打著赤腳, 走跳在山林野溪中!坐在溪裡的石頭上,腳泡著沁涼的溪水,手端著在地的美食...隨著心情搖擺, 忍不住和身邊的朋友哈拉無管緊要的事情...
此刻享受純淨的藍天、白雲、青山與綠水。翠綠稻田交映在眼前, 時光格子裡埋藏美好的歲月靜謐, 山中與世無爭,神往恬靜悠然的大自然,此刻我思我在~。
後記:20190914 花蓮 . 吉拉米代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