荖濃溪畔的守護者—-十八羅漢山
位於荖濃溪右岸,台27甲線六龜至新發之間的十八羅漢山,是探險者、攝影家、地質觀察學與喜愛大自然的人,不可錯過走讀人文歷史景觀最佳場域之一。
劉克襄老師在他的《荖濃溪畔的六龜》這本書裡描述提到,一百年前,英國攝影家湯姆生扛著笨重的攝影器材,抵達荖濃溪西岸,仰望十八羅漢山時,就如此讚歎:「二百公尺高的連續險岸聳然壁立,俯瞰著乾河床,成為筆墨難以形容的迷人風景。」
在黃昏夕陽餘暉映照下,將十八羅漢山的景致灑落於荖濃溪湖上。在秋天蕭瑟之際,荖濃溪河床旁的甜根子草隨風搖曳...四季變化隨風、隨雨、隨旅行者的到訪而繽紛多彩。
1927年日治時期,第一大戰結束沒多久,整個世界又將翻雲覆雨⋯⋯日本人為了南洋戰爭而準備大量採樟。為了大量運輸樟樹而開闢道路,沿荖濃溪畔陸續開鑿6處隧道。但由於地質構造特殊易風化崩塌,1992年開闢外環道路(即現今的台27甲線)、同年劃設「十八羅漢山國有林自然保護區」,2006年再核定為「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2017年在屏科大陳美惠老師積極奔走之下與相關單位多方協調後,以環境教育的方式,帶領遊客,認識保護區內的人文歷史、自然生態和礫石層的特殊地形。每日開放名額100名,需要向屏科縣政府申請。
十八羅漢山是自然保護區,透過走讀方式讓旅行者認識在地的文化資產與地質景觀。解說員都是經過培訓、考核,今日的導讀解說員是廖志雄(鐵雄ㄧ號)是一位新農,自己有一分半地的網室木瓜田。當有遊客預約導覽,鐵雄就會出現在十八羅漢山服務區為喜歡聽地方歷史,聽大自然生態的朋友說故事。
走進五號隧道內(台灣葉鼻蝠)與(東亞折翅蝠)因為我們的到來而騷動不安,隧道上方裸露的礫岩石層,可以看出百萬年前台灣的古老風化岩石。2個隧道口之間的舊公路上,舖滿竹落葉的軟地毯走起來有沙沙的聲響,兩旁的植物生態在幾十年沒有人為干擾下有玉葉金花、菊花木、黃荊、刺竹、羅氏鹽膚木...等相當豐富。
十八羅漢山因裸露的礫石岩層風化,遠看如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火焰火鐵扇公主,與苗栗火焰山、埔里九九峰齊名。
是台灣的地質環境教室,因此素有台灣小桂林之稱。
走一趟六龜區的十八羅漢山保護區,看見台灣的久遠的地質年代,聽一段這裡的人文歷史脈絡....
後記20190413 十八羅漢山
留言列表